山岳攝影入門

山羊百科,林文智老師的植物、山岳、攝影紀錄

Revision as of 02:20 2006年九月7日; Xo.alpes (討論 | 貢獻)
(差異) 更早版本 | 查看当前版本 | 更新版本 (差異)
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林文智

前 言

  本省山區擁有高度超過3,000公尺的山峰,共計200座以上,分布於玉山山塊、雪山山脈與中央山脈,構築成臺灣屋脊,其中海拔高度3,952公尺的玉山更成為東亞第一高峰。

  本省的脊樑山脈呈南北走向的脊樑山脈攔截季風興替挾帶的豐沛水氣,使得臺灣南北兩地在冬夏季的降雨量出現明顯的差別,同時降雨量過於集中亦造成強烈的土石沖蝕與風化作用,對地貌產生極為強烈影響,這些因素塑造臺灣山區崇山峻嶺、溪谷密佈、奇峰險石的地形,使得高海拔山區呈現五嶽三尖、十峻、十崇、九嶂、八十四峰等特殊山岳景觀。這些豐沛的水氣滋潤地表造就秀麗的森林景觀,從濱海的熱帶海岸林,中、低海拔山區的闊葉林到高海拔的針葉林、草原與矮盤灌叢林,同時這些森林擁有豐富的植被。然而四季的興替對於分佈於高海拔山區的植物有著明顯的影響,間接使得高海拔山區的山岳景觀在不同的季節出現迥然不同的山容。

  目前本省山岳攝影者主要是業餘的一種休閒工作,不論山岳攝影者初期是從純登山或純攝影開始拍攝自己的登山過程壯舉與自己看到壯觀的山岳景觀。山岳攝影者想要得到滿意的山岳景觀畫面必須耐心守候、仔細觀察與充份瞭解該拍攝山區的一切變化,然而本省的山區營地或山屋大部份是無人管理,一切的野營生活事務必須自行處理,所以山岳攝影工作是對個人的體力、耐力與適應長期野營生活的嚴苛考驗。 攝影器材的運用

  山岳攝影使用的器材可從大型的8×10,4×5的相機到小型的135型的單眼反光式相機,攝影者可依本身的經濟能力與背負能力來選擇;至於鏡頭方面,廣角鏡頭標準鏡頭與長鏡頭可視攝影者本身的需要來運用,如畫面上需兼顧地區性的特色則以長鏡頭或標準鏡頭的使用率最高;如果只拍攝局部的地景畫面,則是以長鏡頭的使用率偏高。對初學者而言,不妨優先添購廣角鏡頭與近攝鏡頭,因為近攝鏡頭可拍攝近距離的特寫畫面,如植物器官的特寫、岩石紋理或昆蟲,同時近攝鏡頭可視為標準鏡頭使用,如果攝影者對於拍攝動物比較有興趣,則可捨近攝鏡頭改添購長鏡頭。除了相機本身的選擇以外,三腳架、快門線和偏光鏡的使用也相當重要。

  三腳架與快門線可以確保拍攝時的穩定度,增加畫面的質感,也不要太過相信自己雙手的穩定度,至於三腳架的重量與型式,完全視攝影者使用的相機機型與背負能力;使用偏光鏡,主要是它可以過濾天空醞含小水滴造成的散射光線,尤其是當拍攝的角度與太陽投射的夾角為直角時效果最大,晴朗天氣下使用偏光鏡會使天空變的更藍。

  如何的攜帶器材則視攝影者的巧思,不要讓自己在攜帶過程中感覺礙手礙腳影響攀登過程的安全,或是影響拍攝過程的機動性,可考慮自行設計拍攝背袋或是購置合用的背袋。 具備豐富的登山知識

  一個活躍於高山攝影的工作者,經常必須面對一、判斷安全的宿營地點,二、每天自行處理民生問題,三、自行研判天候的變化,這些經常性的問題並非初學者能想像各種狀汜,所以加入登山社團是有其必要性,透過登山社團舉辦的各項講習與訓練課程,瞭解登山過程必備的知識。

  一般登山社社團的基礎的訓練課程包含(1.)採購與保養登山器材、(2.)地圖判別與定位、(3.)登山糧食採購、(4.)攀岩、(5.)自然生態,前三項是屬於登山活動的行前準備的基礎知識,瞭解愈多,可以增高活動期間的安全性;基本攀岩訓練可以增加本身的平衡感,如此可以輕易克服徒手攀登程的危險地形,同時雪地攀登活動必須具備基本的攀岩能力,才能確保自身的安全;攝影者瞭解山岳的自然環境,愈能掌握攝影題材的畫面構圖。

路 線 選 擇

  本省高海拔山區的交通,食宿與攀登困難度均有不同程度的難易度,所以考量自身的登山經驗後,選擇一處合適的山區為入門處,才不會引發種種不幸的事件。對初學者最佳的選擇是優先參加登山社團舉辦的登山活動,且活動期間多吸收眾多登山老手的登山經驗,然而攝影者參加純登山的團隊活動時,通常走在最後數名和主隊伍差距甚多,對押後的嚮導造成一些困擾,所以初學者最佳的活動路線是選擇單日從登山口往返目的地或是兩日一夜的路線,這種路線不需背負或平攤太多的公家裝備與糧食,且不易發生活動期間嚮導找隊員的窘況,此種路線如合歡山、大霸尖山、玉山、畢祿山、北大武山、向陽山、關山嶺山及塔關山,這些山區的攀登路線均較簡單,登山步道相當清楚,同時一般登山社團接受攝影者報名意願較高,並且這些山區景觀均有其特殊性,不僅可獵取最佳的畫面並且鍛鍊身體與增加野外經驗後,再選擇雪山、武陵四秀、南湖山區、秀姑巒山等較耗費體力的山區,然後再逐漸選擇多日的高山長程縱走路線或是高難度的探勘路線。

  從報章雜誌或書本了解各山區的自然生態知識,這些資料的收集有助於畫面前景的運用,亦可瞭解各山區氣候的演變與最新的天氣的狀況,如冬天相上高山拍雪景,自己沒有注意報紙報導,千里迢迢上合歡山卻沒看到最好的雪況,是相當沮喪,或是春天的花季,若未先了解各山區的花期始未,冒然出發是一件得不償失的攀登過程,所以事先的資料收集是相當重要,至於攀登期間,如何選擇畫面,則視攝影者本身的判斷了。

  交通與食宿資料對野外經驗不甚豐富的攝影者是相當重要,到了荒郊野外若找不到食宿地點,又碰到最後一班公車也沒搭到,那可非常糟糕了。

地圖的判別與詳實記錄

  高山攝影對地圖的判別是相當重要的,在紙上作業時,增加攝影者本身對山區的第一印象,如稜脈的分佈、方位的判定、環境的認知與攝影架設點的預設,這些均可從地圖作業中策劃自己的拍攝路線。

  地圖最好選用五萬分之一的等高線圖,出發前可預先標示攝影點,攀登過程再重新標示一次,如此重覆修正,就能依據季節的更動尋出適合的攝影點。當攝影者進入山區後,依據自己預設路線攀登時,檢討並修正其差異結果,然後為下次攀登做準備,並且每次活動的簡單記錄是必備的事物,基本記錄應含括一、氣候型態:記錄氣流攜帶充沛水汽進入山區的概況和雲屬之間的相關性。二、植物生長狀況:每個山區的林木與植物的生育期均有差異,這些均可視為畫面裡前景運用的材料,所以能有詳實的記錄對拍攝過程均有相當大的助益。三、詳細的攝影點標示:對於爾從再次攀登過程更能準確地架設相機,減少不必要的底片消耗。四、一般純登山記錄:此記錄可以讓自己檢討整個活動過程的安排是否適當與未來安排行程的參考。

  這些記錄對日後再攀登同樣路線有著相當助益,心中了然此次活動時,優先的畫面攝影點位於何處,如此就不會摸不著頭緒。

選擇攝影位置

  高山的山背稜脈的視野均相當開闊,四面八方的美景均一一映入登山者的腦海中,然而對攝影者卻是相當困擾,總覺無法兼顧周遭美景,當攝影者準備架設相機時,事先要有整體的考量,再選擇相機架設的高度,拍攝的方向與選擇的角度,高山攝影考慮的自然環境因素,包含地形變化、自然光的方向和投射的角度與雲彩的變化,季節的演替會改變自然光的方向與投射角度,以夏季的自然光的投射角度偏北,而冬季的自然光的投射角度偏南,使得各山鑾的稜脊出現豐富多變的地貌,高山攝影不僅考慮地形變化,同時雲彩變化的考量也是相當重要的,所以拍攝現場的雲彩變化會使地景有畫龍點睛之妙,也可能使地景不堪拍攝的窘狀。

  當我屹於峰頂等待旭日東昇時,我會先觀察目前會出現何種雲屬,如果此時天空一絲雲彩皆無的狀況,我就不會選擇東向拍攝日出,因為晴朗的天氣,正東向的光線的明暗度差異相當大,使得山巒稜脊呈毫無層次的剪影型態,此時最好選擇偏北或南,甚至西向的景觀,因為此時朝陽投射到其他方向的山坡後,色彩偏紅,呈現暖色調,同時這些方向均是以俯拍的角度盡情地呈現地景的色調。所以即使同一地點,我均會視雲彩的變化而更動拍攝的方位與角度,當然日出期間,天空能出現最佳的雲屬如卷雲、卷積雲或高積雲,是可遇不可求的景緻,因為這些雲屬的色彩變化最豔麗。

結  語

  對於剛開始登高山的攝影者,面對壯觀的山岳景觀的決定畫面過程經常操之過急,急急忙忙就按下快門,構圖的思考時間稍短,沒有確認何種拍攝方位與角度是最恰當。此種匆匆決定按下快門的時機,早期我拍攝過程,亦犯同樣毛病,經常匆匆忙忙地更換攝影點,結果是幻燈片丟進垃圾筒多於保留的,後來逐漸確立一些攝影點卻變本加厲,採連拍方式,即是同一地點連續拍攝單一景點的日出,日落或一天的方式,若是保留這些畫面則變成一組數張,甚至數捲底片,透過檢討這些畫面,讓我日後使用中型相機有相當大的助益,我可以準確地算出日出時,雲屬色澤與雲型變化的時間差與曝光指數。

  所以決定快門時機,不僅拍攝過程多加思考,事後檢討自己拍攝的畫面,然後重複數次於固定山區拍攝,如此就能得到滿意的畫面。

個人工具
廣告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