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地攝影的技巧

山羊百科,林文智老師的植物、山岳、攝影紀錄

Revision as of 05:56 2006年九月7日; Xo.alpes (討論 | 貢獻)
(差異) 更早版本 | 查看当前版本 | 更新版本 (差異)
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林文智 中華攝影周刊 第642期 1991/05/20

  當東北季風籠罩本省後,強烈的寒流夾帶濕冷的水流進入山區後,高海拔山區紛降瑞雪,白了山頭。對於喜好戶外攝影的朋友而言,也紛紛攜帶攝影器材裝備登高山拍攝難得的畫面,雪景雖難得,但是自身安全更為重要,所以整個雪地拍攝過程大致可分為攝影技巧,器材維護與野外生活三層面來談。

攝影技巧層面

  攝影技巧上比較會出現問題的主要因素是在曝光問題上,由於相機的測光表是以18%的平均反射率為中心點,所以如果在拍攝時仍煞以相機的測光表為準的話,畫面所呈現的會有曝光不足的情況發生。這是因為雪地均是銀白色的景物,致使測光表所測得的指數和現場光線不符,這種現象在使用廣角鏡頭時尤其明顯,所以在拍攝時最好的狀況是增加曝光量1/3就可以達到正常的畫面效果了。這是白天的時候,當然拍攝日出或日落時就不需如此考慮了。而次要因素分為一、底片的選擇,二、三腳架的使用,三、偏光鏡使用的必要性。由於雪地攝影時曝光指數都相當高,故建議使用感光度低的底片,如富士50度,柯達64度的幻燈片或是柯達25度負片,如此整個畫面質感會比較好,當在雪地拍攝時,由於禦寒的關係都會戴上禦寒手套,同時手臂也會不聽使喚的抖動,所以使用三腳架就相當的必要,因為三腳架可以增加穩定度與畫面的品質保證,至於使用偏光鏡儘量不要轉動鏡片,否則天空會呈現寶藍色,尤其是在天空一絲雲彩皆無的情況,畫面就顯得相當怪異,所以只要達到減光的效果即可。

器材的維護

  高海拔山區中的雪地經常比較寒冷,空氣的水汽在入夜後都比較潮濕,如何維護並使相機能發揮正常功能是相當重要的課題。

  在營地休息時,攝影器材均置入睡袋內,如此就比較能防止濕氣滲入機件中,同時在睡覺時,利用人體的體溫來維持機件的乾燥狀況,如此在隔天早上開始拍攝時,才不致發生機身受凍無法使用或是鏡頭內外起霧的窘境,對於電子式的相機尤其重要,因為電子式的相機在雪地使用的耗電率與平常或機械式相機都高,所以使用電子式相機都必須不使用時也必須放在人體比較溫暖的地方,如此在交替使用時才能發揮正常功能。

  在出發拍攝前即拆開一個暖暖袋,等暖暖袋溫度上升後,放在器材袋內維持器材袋內比較高的溫度,此種暖暖袋可以在一般的登山體育用品店購得,相當的便宜,拆開後散發溫度可達50度左右長達18小時左右。由於拍攝工作不似登山,身體的運動量比較少所以也可以利用它來禦寒,是相當管用的東西。

  在雪地裡儘量不交替使用鏡頭為佳,因為替換鏡頭時易使濕氣卡在反光鏡的空間內,致使反光鏡起霧,無法對焦的困境,最佳的狀況是一個鏡頭搭配一個機身,同時在不使用時也必須置入羽毛衣內以保暖。 野外生活的經驗

  雪地相機的地點常視攝影者本身對高海拔山區的野外經驗的多寡而選擇,一般比較常去的地點皆以合歡山為主,其次是雪山,玉山或大霸尖山。其中合歡山雪季時,可謂盛況空前,擁擠、髒亂不堪,而雪山、玉山則是本身經常有登高山的攝影者會有興趣的地方,當然野外經驗較多的人皆會視當年的雪況而選擇攝影的山區拍攝。

  基本上雪季時所使用的登山器材只多準備冰斧與冰爪即可在高山活動自如,同時帳蓬也最好使用國外廠牌的雪地帳,因為有時居住在山莊或山屋內會影響到拍攝的意願,尤其是在日出或日落時的畫面的取景上會有嚴重影響。因為人總是有惰性。所以使用帳逢即能減少此種困境,同時在起居生活上也比較方便,不會被其他隊伍干擾。

  除了上述的拍攝地點以外,地處合歡山一帶的畢祿山,羊頭山,屏風山亦不差,或是奇萊南峰與南華山,而南橫公路上的塔關山,關山嶺山也不錯,當然高難度的山區如南湖山區,聖陵線,秀姑巒山一帶均是挑戰性相當高的山區。

  目前學會的會員中經常在高山拍攝的會員除筆者外尚有呂理雍、高鎮雄、莊源標、余榮杴、歐陽台生、柯金源等六位先生,今年因年初會務比較繁忙,所以活動組在一,二月並沒有安排公開的活動,不過會員有興趣的話可來電詢問其他會員的活動,也可以自行組隊前往拍攝。

個人工具
廣告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