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葉灰木
山羊百科,林文智老師的植物、山岳、攝影紀錄
Symplocos caudata Wall.
常綠喬木;幹皮褐色,光滑。小枝黑褐色,圓柱狀;幼嫩小枝褐色,光滑至被細柔毛。頂芽鑿形,長3-6mm,頂端通常彎曲,被細柔毛。
葉革質,兩面光滑,或於下表面沿中肋處疏生毛茸;單葉、互生,葉形兩側對稱,葉長4-8cm,平均6.4cm,葉寬2-4cm,平均2.1cm,葉身長寬比約3.0,葉身橢圓形至狹長橢圓形、稀卵形,葉頂端尾狀漸尖,葉尖兩側葉緣明顯下凹,葉基部急尖,呈楔形至短漸尖;葉緣夾角小於90º,基部葉緣曲線狀,在葉柄處終止,沒有明顯的方向變化,邊緣略反捲,鈍鋸齒緣或鋸齒緣,鋸齒寬5-7mm;齒端較尖,鋸齒軸與葉緣的走向斜交,鋸齒二邊之夾角大於90º,每個鋸齒端間之距離不等長,間隔變化大於25%,葉鋸齒大小一致,葉鋸齒端形成腺狀;羽狀脈,2次脈在葉緣內分叉,其中一條達緣,另一條與上端相鄰的2次脈相連,中肋基部寬度與葉寬度之比值為3.2,中肋筆直,不分支,在上表面凹陷,在下表面凸起;無明顯彎曲和脈形變化,2次脈的對數5-7(-8)對,平均為6對,在兩面略凸起;與中肋所夾的角度為30º-45º,葉片頂端的2次脈與中肋相交角度比葉片基部者鈍,2次脈彎曲成弧狀,其弧線平滑,彎曲度漸增,有環形分支的情況,為2級弧或3級弧或4級弧所圍,3次脈與2次脈的夾角為AA, OA, RR,3次脈和對面3次脈相連,3次脈之彎曲方向反覆變化,與中肋呈鈍角走向,很少與中肋成銳角,通常在兩面略凸起;葉緣末次脈型不完整,直接鄰近葉緣,以任意小脈結束,4次脈不規則網狀,為最高次脈,小脈2-3回分支,網眼發育不完整,形狀不規則或呈4-6邊形,大小變化不一致,網眼之排列無特定的方向,葉緣鋸齒腺狀,齒頂端刺齒狀,葉緣之葉脈均等分支,一個延伸到齒端,一個延伸到彎缺,齒端旁之側脈明顯,與達齒端之主脈相連;葉背氣孔密度平均320個/mm2,氣孔大小平均長13.8μm,寬10.2μm,長寬比為1.35。葉柄光滑,或被細柔毛或疏生柔毛,長5-8mm。
花序腋生,單一總狀花序,5至10朵花, 長1-3(-4)cm;花序軸及小花梗被柔毛,通常具少許剛硬毛茸;小花梗長1-4(-8)mm;苞片基部逐漸變為扁圓形至倒卵形,頂端鈍形至銳形,長2-3mm,早落,裡面光滑,外面被密生毛茸,邊緣具緣毛;小苞片2枚,狹長橢圓形至披針形,船形,長1.5-2mm,頂端銳形,邊緣具緣毛,基部通常為腺狀細齒牙緣,裡面光滑,外面具和苞片相同毛;花萼筒光滑,長1-1.5mm,頂端銳形或鈍形,外面被密生毛茸(至少在近頂端部份);花冠白色,5淺裂,長3-4mm,裂片橢圓形;雄蕊35-60枚,在基部合生;花盤環狀,光滑;花柱光滑,長4-5mm;子房3室,每室具4胚珠。
果壺形,長5-7(-10)mm,寬3-4(-5)mm,頂端包覆著宿存之花萼裂片;核壺形,光滑至略溝狀;中果皮壁薄;種子1,彎曲,具彎曲胚。
花粉粒為3溝孔粒,極軸長25.4-30.7μm,平均為28.3μm,赤道軸長31.2-36.7μm,平均為34.7μm,表面雕紋為不規則疣狀。
心邊材區別不明顯,木材黃白色,氣乾比重0.50,生長輪明顯,秋材帶6-17個細胞寬,平均為12個細胞寬。導管單生或2~3個複合,管孔平均直徑53.53μm,平均密度84個/mm2,形狀不規則,穿孔板階梯狀,24-56階,管壁紋孔對生,具螺旋狀增厚。木質線異型,寬1-3列或聚合,單列木質線平均高度1050μm,多列木質線平均高度1,200μm,最大寬度70μm,多列木質線之單列部分每端2-8個細胞高,多列部分4-16個細胞高。交叉區橫臥細胞紋孔單列,交叉區方形細胞紋孔2-4列;不具切線狀薄壁組織及圍管薄壁組織。
花期:3-5月 果期:7-10月
生育地:亞熱帶常綠森林。
分布:中國大陸、印度、泰國、馬來半島、日本,臺灣多見於北部山地及南部大武一帶,呈南北兩端分布之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