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 茨城縣筑波実験林 2024/06/15

山羊百科,林文智老師的植物、山岳、攝影紀錄

Revision as of 04:24 2025年六月25日; Xo.alpes (討論 | 貢獻)
(差異) 更早版本 | 查看当前版本 | 更新版本 (差異)
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日本茨城縣筑波市竹園公園筑波大学山岳科学センタ筑波実験林University of TsukubaMountain Science CenterTsukuba Experimental Forest

  前幾回筑波市都是去筑波實驗植物園,今天特意選筑波実験林逛逛,Hotel JAL City Tsukuba旁邊的竹園公園綠地面積大,遠離車站,房價自然低,早上出發要去筑波実験林前,見到公園門口有小農市集,販售哈密瓜的旗幟實再太顯眼,近看瓜果算是即期品,就是熟透不耐放,售價比超市便宜,當然先弄回去再說,順便公園溜溜。

  ネジバナ綬草屬,開花株族群遍居荒廢地、草坪,首見於旅館周邊的綠籬,第一眼認為是綬草 ナンゴクネジバナ,補幾張其它地區的畫面,細看才發現開花株被毛,才驚覺可能看到不一樣的物種,優先補足特寫畫面,往後市區的大樓周邊的綠籬、草坪、碎石地等陽光充足的開闊地都可以見到開花株叢。ネジバナ屬於北半球高緯度地區的綬草,根據當地的論述鹿兒島縣為界,南下地區分布綬草,北上區塊為ネジバナ。早期兩者學名常混搭,兩者表列的同物異名常出現於對方名單,所謂源頭出錯,造就一串無效的論述,例如Sprengel氏於1826年發表的Spiranthes amoena,表列同物異名含蓋Spiranthes sinensisSpiranthes spiralis,後續衍生一串學名的相關論述算是陣亡;Bentham氏於1860年發表的Spiranthes australis var. pudica,改隸Lindley於1840發表的Spiranthes pudica,非1821年的文獻,Lindley於1840年發的文獻表列的同物異名都屬綬草,且時間軸序不對,算是陣亡,早田氏於1906年提出的Spiranthes australis,算是列入Spiranthes pudica陣亡清單,直到Schlechter於1919年發表的論述,兩者初步釐清界限。綬草 ナンゴクネジバナ的特徵是全株光滑;至於白花系列的綬草台灣應該有幾種有點複雜,幹話先行,搞懂再說。

  ヤブカラシ台灣虎葛,總算搞定當地的虎葛屬物種,開花株攀爬於十大功勞灌木叢頂與周邊灌木,ヤブカラシ植株特徵如Gagnepain氏於1911年論述植株被毛,花軸被乳頭狀突起;細葉烏蘞莓植株是光滑或被被乳頭狀突起,花軸被乳頭狀突起,至於台灣虎葛是Masamune氏於1964年提出的Cayratia japonica var. taiwaniana,先前在大埔鄉台3線支路的產業到見到植株被毛的開花株,還是當虎葛,至於日本論述的區分兩者採花蜜腺體的色澤,其它地區可能難度很高,Furukawa於2022年論述花蜜腺体會隨著性成熟度改變深淺,方便昆蟲覓食,若是花蜜腺體色澤會隨著生育環境溫度修正,視為區分物種方法需要再想想,還需要看看其它地區的開花株。マテバシイ殼斗科石櫟屬,公園整排植栽開花株,相當顯眼,當地資訊顯示可食用,生食?

  近午才搭公車抵筑波実験林,或許午休時間,似乎無人管理的場所,園區的北端銜接學生宿舍,綠地面積不大,濃蔭蔽地,環境相當舒適,原來全銜是筑波大学山岳科学センタ管轄的實驗林,相當特別。此中心設置應該相當久遠,算是粗放管理,樹林底層草木茂密,遊客僅能循步道行進,無法任意穿越,無需花大錢搞人工圍籬;同時可以輕鬆見到一些草本物種,園區一些粗壯高大樹種的解說牌是採用舊學名,相當特別。

  キリ中國毛泡桐,總算見到枝椏低垂的結果株,先前見到的植株都相當高大,只能看,無法拍,優先補齊果實畫面。マグワ植株相當高大,植栽年代久遠,;台灣白桑,植株的雌花無花柱是最顯眼的辨識方示。オニグルミ胡桃科胡桃屬物種,是北村氏於1949年提出的論述,或許當年保留的學名太多,需要時間再釐清匯整,台灣野核桃亦時他提出併入Juglans mandshurica,迄今我們還是採用Dode於1909年引進法國植栽的Juglans cathayensis,這是他提出超多栽培種名稱之一,目前理解是人工植栽出現的變異是無法視為有效的學名,須納入自生種的同物異名,當然,若是視為商品販售還是會採用;重新檢視オニグルミ植株畫面,2016年和口湖的畫面近似Juglans mandshurica Maxim. var. cordiformis (Makino) Kitam.。

  マルバサツキ 杜鵑花科杜鵑花屬,物種屬映山红组 Rhododendron sect. Tsutsusi,目前是採用Nakai於1922年發表的Rhododendron eriocarpumナカハラツツジ台灣中原氏杜鵑,但是植株形態似乎是大屯杜鵑,根據日本的論述是兩者合併於Rhododendron nakaharae,日後再看到再補多點細部特寫畫面,第一次見到マルバサツキ是在小石川植物園,如今擴展到其它公務單位的綠地。

  サンゴジュ莢蒾科莢蒾屬;稱日本珊瑚樹台灣珊瑚樹變種,區分方示是前者葉具波狀鈍齒緣,後者為全緣,日本無野生珊瑚樹族群,據聞當地的珊瑚樹屬引進栽培,但未見。

  ヤブニッケイ台灣天竺桂樟科的開花株,最早採用的學名Cinnamomum japonicum,屬不合法的學名,原來是Siebold氏於1830年發表的論述是修改Thunberg氏於1784年發表的Laurus pedunculata,這就陣亡啦,分類學稱nom. superfl.,即使Nakai於1927年補足植株特徵描述,亦是無濟於事,爾後沾到邊的學名算是陣亡,Nakai於1939年提出Cinnamomum chekiangense,約略提修訂相關資料,雖未明確條列說明,學名資料庫採納此論述,所以Ohba於2006年提出的Cinnamomum yabunikkei新種論述,算是遲到囉,至於當年Thunberg氏搞一個斯里蘭卡標本寫入日本植物誌,一定很有八卦,還需要再找找相關文獻,此標本歷經百年迷航,Ormerod於2024年提出Timonius pedunculatus茜草科貝木屬

下載 Google Earth KML File
下載 Google Earth KML File

個人工具
廣告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