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蕷屬

山羊百科,林文智老師的植物、山岳、攝影紀錄

Revision as of 15:29 2007年三月16日; Xo.alpes (討論 | 貢獻)
(差異) 更早版本 | 查看当前版本 | 更新版本 (差異)
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薯蕷科 Dioscoreaceae

  台灣有12種。

== 台灣產薯蕷屬(薯蕷科)之分類研究 ==

廖俊奎 撰 

本屬植物在台灣的採集與分類研究,最早可追溯1861年Swinhoe於台灣採集的標本。此份標本,F. Hance發表為新種Dioscorea doryphora Hance,為本屬植物在台灣第一份正式採集記錄(Hance. 1866)。1882年R. A. Rolf將Swinhoe氏於台灣西南部採到標本編號33的本屬植物發表為新種D. swinhoei Rolf. 後來併入D. doryphora Hance,其他如:Richard Oldham、Charles Ford、Otto Warburg、Augustine Henry等西方人亦有許多採集記錄,但並無專論或分類處理(吳永華,1999)。

1906年松村任三(J. Matsumura)與早田文藏(B. Hayata)發表Enumeratio Plantarum,文中列出6個種及一個變種,為首篇台灣薯蕷屬植物的分類整理( Matsumura & Hayata, 1906)。隨後川上瀧瀰(T. Kawakami)出版的台灣植物目錄列入上述6種及1變種( Kawakami, 1910) 。 1911年Hayata記錄了D. glabra Roxb. ( Hayata, 1911 );1921年出版Icones Plantarum Formosana 中列出10種,包含6個新種,其中D. doryophora Hance 應為D. doryphora Hance 之誤,1906年處理的種類有5個分類群並未處理(Hayata,1921)。 1924年Knuth於Engler’s Das Pflanzenreich IV.43中發表了2個新種:D. formosana Knuth及D. kelungensis Knuth (non Hayata),前者根據Otto Warburg 在1888年採於基隆,編號9680及9682的標本;後者根據Faurie於1903年採於基隆,編號548的標本(Knuth, 1924)。山本由松(Y. Yamamoto)於1927年出版《續台灣植物圖譜》列出10種(Yamamoto, 1927)。1928年佐佐木舜一(S. Sasaki)於List of Plants Formosa中列出12種;並於1931年發表一新種D. heptaphylla Sasaki後併入D. cummingii Prain & Burkill。1935年Sizuka Kamikoti根據採於大屯山的標本發表一新種D. codonopsidifolia Kamikoti(Kamikoti, 1935)。1960年劉棠瑞與黃增泉將高木村採自花蓮縣嵐山的一份標本發表為新種D. kaoi Liu & Huang;並於1962年發表《台灣之薯蕷屬植物》,文中列出14種4變種,確立了台灣薯蕷屬植物的分類架構;1978年Flora of Taiwan卷5出版,列出13種4變種及4疑問種,亦是依此架構(Liu & Huang, 1960,1962,1978)。1985年中國植物志16卷第1分冊出版,其中台灣產的種類,分類處理多有變更,如:D. matsudai Hayata 處理為D. cirrhosa Lour. 的同物異名;D. kaoi Liu & Huang 處理為D. collettii Hook. f. var. hypoglauca (Palibin) Pei & C. T. Ting 的同物異名,D. batatas及D. doryphora Hance 併入D. opposita Thunb.,D. japonica Thunb. var. psudojaponica (Hayata) Yamamoto 併入 D. japonica Thunb. 有些分類群則未處理,如:D. cumingii Prain & Burkill、D. formosana Knuth。

由於本屬植物部分分類群外表形態特徵相近、枝葉特徵變異範圍重疊,若缺少花、果或地下塊莖等加入比對,相當難鑑定是否為相同分類群,因此分類處理相當分歧。總計處理台灣產薯蕷屬植物的文獻中出現的學名有71個(Tabel 1)。其中如:D. kelungensis Hayata、D. tashiroi Hayata為D. collettii Hook. f. 之同物異名;D. kelungensis R. Knuth 為D. japonica Thunb. var. oldhamii Uline & Knuth 之異名,與D. kelungensis Hayata 為異物同名。

本研究探討台灣產薯蕷屬種內變異及種間差異,藉由觀察植物體根、莖、葉、花和果等外部形態與內部構造,掌握種內變異範圍及種間差異的關鍵特徵,付予台灣產薯蕷屬下各分類群種的明確定義與正確的學名。由於本屬為世界重要作物之一,部分種類全球廣泛栽培,如:D. alata L.、D. batatas Decne.、 D. bulbifera L.、D. esculenta Lour. 、D. hispida Dennst.等,因引種資料難考,而且部分種類野生族群生長良好、分佈廣泛,實難判斷是否為台灣原生種,因此不論是否為栽培種,只要有採集記錄或文獻記載,本文一併討論。


種檢索表

1. 單葉。
 2. 莖與葉柄具翅或四稜形………………………………………………1. 大薯 Dioscorea alata 
 2. 莖與葉柄不具翅或稜。
  3. 莖左旋性。
   4. 莖光滑。
    5. 葉枕具一對刺狀物…………………………………………………6. 華南薯蕷 Dioscorea collettii
    5. 葉枕耳狀抱莖……………………………………………………4. 獨黃 Dioscorea bulbifera
   4. 莖具刺或T形絲狀毛………………………………………………9. 刺薯蕷 Dioscorea esculenta var. spinosa 
  3. 莖右旋性。
   6. 葉互生。
    7. 莖光滑,葉戟狀三角形…………………………………………8. 恆春薯蕷 Dioscorea doryphora
    7. 莖具刺,葉披針形…………………………………………10. 台灣薯蕷 Dioscorea formosana
   6. 葉對生或有時下部互生。
    8. 葉披針形或橢圓形,基部銳尖或圓。
     9. 葉革質或近革質,雄花序圓錐狀………………………………5. 裡白葉薯榔 Dioscorea cirrhosa
     9. 葉草質,雄花序1-3穗狀………………………………………3. 大青薯 Dioscorea benthamii
    8. 葉卵狀三角形或戟狀披針形。
     10. 葉卵狀三角形,葉身沿中肋向上翹曲……………………2. 家山藥 Dioscorea batatas
     10. 葉狹三角形、戟狀披針形,葉身平展 ………………………12. 日本薯蕷 Dioscorea japonica
1. 掌狀複葉。
 11. 小葉3-7,側生小葉狹倒卵形,基部銳尖,雄花具柄………7. 蘭嶼田薯 Dioscorea cumingii
 11. 小葉3,側生小葉倒卵形,基部圓,雄花無柄…………………11. 大苦薯 Dioscorea hispida



感謝廖俊奎先生提供文字內容

個人工具
廣告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