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攝影創作歷程

山羊百科,林文智老師的植物、山岳、攝影紀錄

Revision as of 02:13 2006年九月7日; Xo.alpes (討論 | 貢獻)
(差異) 更早版本 | 查看当前版本 | 更新版本 (差異)
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林文智 攝影旅遊 NO2 2000/07

  臺灣的自然環境提供攝影豐富的題材,讓喜愛自然攝影者領略其豐富度與挑戰性,尤其是高海拔山區,遺世獨立的拍攝工作,當然是無法單天往返,回到舒適的家與溫暖的被窩,回家,只是放下背囊與重新整裝再出發的地方。這不是一種朝九晚五的工作,是一種工作即是生活的職場。

  山岳攝影者要不斷加強自己的野外能力,逐步延長野外生活時間,如果高山攝影者的野外能力弱,那就只有合歡山山區與南橫的關山嶺山、塔關山等少數的山區能以車代步進行拍攝,無法盡情的悠遊於臺灣屋脊。高山攝影最大的挑戰是一般人難以親近,攝影者無法利用各種文明產物的交通工具,穿梭於崇山峻嶺,它必須依賴人類最原始的交通工具-「腳」,即使自行開車前往,我都會說這是錯誤的決定,因為攝影者可能從甲地入山,從乙地下山,兩地間隔經常相當遠,即使原地往返,也會有車輛停放過久,很難發動,甚至出現無法發動的糗事,所以,最好的方式是利用大眾交通工具與當地的交通工具代替自行開車,經常有朋友嘲笑我不知活在那一個世代,因為我是一個既無汽車駕照,更無摩托車駕照,偶而生活於臺北都會叢林的人。

  不論是何種題材的自然攝影,攝影者空有豐富得攝影技術是無法精確掌握自然環境的迅息萬變,他必須是自然觀察者,否則野外攝影過程經常會出現遲一步或是錯過美景的機率都很高,這是攝影者對環境不熟悉的關係,隨著對高山的長期關注,經過一連串的挑戰與挫折,才能抓注天時與地利,補捉最關鍵畫面。

  高山攝影是一條漫長而崎嶇的獨行路,千山獨行,花香伴孤影,有時也會質問自己幹嘛這裡,興趣支持一切,一切辛苦在所不惜。山區拍攝期間,多數時間都是在等待,等待自然環境的最佳拍攝條件,最大的關鍵是等待合適的光線,或許啥都沒拍到,但是依然要耐心等待,最長的記錄是持續30天的雨雪混合的惡劣天候,沒拍到一張畫面。等待期間也是觀察自然環境的變化,攝影者緊密地與自然環境的契合,融入自然環境才能對當地環境充分認知,期待可以看到最佳的畫面。

  自然觀察是一種理性認知與視覺感應間的彼此互動,用心智閱讀一本自然書,即肉眼即心眼,因為「看見」無可避免地是一種匯集主觀的形式與想像的動作,免不了牽涉個人經驗的方法,因此「看見」的結果,絕不可能只是一種以客觀判斷為準事實,而是由心靈視野所衍生出來的事實或影像,經過多年廣泛而有系統的觀察與銓釋,才能建立一套自己特有的風格。

  攝影如同其它的繪畫創作一樣,都是以圖像思考的模式,利用圖像表達作者的感情。當攝影者按下快門是要把影像實體的視覺形像投射到膠卷,透過攝影者的選取、塑造與組織原始題材的能力,將被攝體呈現最精緻的一面。影像的呈像過程相當快速,如果攝影者忽略觀察的重要性,僅是急速地累加拍攝題材畫面數量,常會導至忽略拍攝題材最美的一面。

  如果攀登行程安排過於緊湊,會讓人的視野變窄,山區生活只會關心等一下要在那邊休息、選擇下一個宿營地好壞、擔心水源是否穩定……等野外生活細節,造成無法專注留意周遭自然環境變化,所以高山攝影行程考量,都需要比一般純登山行程多一倍以上的時間。

  在現實的壓力下,創作的過程是一種孤獨與奚落,創作者追趕稍縱即逝的光陰,有所捨得才能成大器,這也是讓我一再登高山不覺累苦的原因,必竟這種攝影領域不是以人的生活作息為準則,必須以山區的季節變化與生物的生活史為依據,決定拍攝的行程。當然觀賞者都是期待更好更精緻的畫面,攝影者惟有不斷的尋求自我突破,透過瞭解、解讀與包容多元性的審美主張,無需一昧的排斥或吸收,人一旦對事物有了固定的價值判斷,就會變的僵化而不知變通。

  高山攝影過程是攝影者必須花時間去觀察,敞開心胸,耐心去傾聽自然有啥要說。

個人工具
廣告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