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薯
山羊百科,林文智老師的植物、山岳、攝影紀錄
Dioscorea benthamii Prain & Burkill
簡誌
莖右旋,不具零餘子。葉對生,草質,披針形或橢圓形,長5-8 cm,寬1.5-3.5 cm,先端銳尖,基部圓,脈3-5,細脈兩面明顯。雄花序穗狀1-3,長約2.5 cm,雄花球狀,徑約2.2 mm,雄蕊6,具退化雌蕊;雌花序總狀1-2,下垂,雌花退化雄蕊6,兩輪,棒狀。蒴果橫橢圓形,長1.5 cm,寬2.5-2.8(3) cm。種子周圍翅。
全島低海拔至2000 m山區。
論述
廖俊奎 撰
本種在台灣最早的文獻記錄為1906年,由Matsumura與Hayata所記錄,當時鑑定為D. oppositifolia L., Hayata 將本種鑑定為D. glabra Boxb.,至1921年才於台灣植物圖譜中出現D. benthamii Prain & Burkill這個學名,同時Hayata將一份採於花蓮太魯閣的標本,發表為新種D. tarokoensis Hayata,至1927年Yamamoto將上述分類群,學名併入D. benthamii中,一直沿用至今。
台灣產的薯蕷中以裏白葉薯榔最容易與本種混淆,主要因為本種上部葉之葉形有時近似裏白葉薯榔者,標本館中亦常見有將本種鑑定成裏白葉薯榔,或是將裏白葉薯榔鑑定成本種的情形,這兩個分類群主要的差別於:1.枝葉方面:裏白葉薯榔常於莖、葉柄、葉柄基部等處具刺,葉柄基部明顯膨大,枝條堅韌、革質、略黃,葉明顯革質,細脈兩面明顯,上表面葉脈凹陷明顯,全株葉形變化較大;而大青薯莖部、葉柄基部不具刺,或僅於莖基部產生刺狀突起,枝條較草質,葉草質,細脈僅下表面可見,葉形多為橢圓形或倒卵形,基部圓鈍。2.雄花方面:裏白葉薯榔成多成圓錐狀;而大青薯為1-3腋生穗狀。3.果實方面:裏白葉薯榔果實較大,硬革質,長約為2cm,寬約為3cm;而大青薯果實,較草質,長約1.5cm,寬約為2.5cm,與前者明顯不同。由上述形態特徵可明確區分此二者。
從筆者收集的所有文獻中皆未描述本種地下部的形態。研究期間也未採集到本種植株,所以無法得知其地下部形態特徵。雖然不必使用地下部特徵便可區別所有台灣產薯蕷分類群,但缺乏完整的形態描述仍有缺憾,留待筆者日後採集到本種後再予補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