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山藥

山羊百科,林文智老師的植物、山岳、攝影紀錄

Revision as of 18:06 2011年八月12日; Xo.alpes (討論 | 貢獻)
(差異) 更早版本 | 查看当前版本 | 更新版本 (差異)
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薯蕷科 Dioscoreaceae

薯蕷屬 Dioscorea

家山藥/田薯/淮山

Dioscorea polystachya Turcz.

Dioscorea batatas Decne.

Dioscorea cayennensis var. pseudobatatas Hauman
Dioscorea decaisneana Carrière
Dioscorea doryphora Hance
Dioscorea opposita Thunb.
Dioscorea potaninii Prain & Burkill
Dioscorea pseudobatatas (Hauman) Herter
Dioscorea rosthornii Diels
Dioscorea swinhoei Rolfe

簡誌

  塊莖長圓柱形,肉白。莖右旋,略紫色,零餘子球形或具不規則分枝。葉對生有時輪生,卵狀三角形,長3-10(16) cm,寬4-6(14) cm,先端漸尖,基部心形或戟形,葉身沿中肋向上翹曲,脈7-9。雄花序穗狀1-3,雄蕊6,具退化雌蕊;雌花序總狀,單一或成對。蒴果橫橢圓形。種子周圍翅。

  栽培種,野外無採集記錄。


論述

廖俊奎 撰

  本種在台灣最早的文獻記錄為1928年S. Sasaki於台灣植物名錄中記載,文中並未指出採集地點以及是否為栽培種。筆者檢驗的標本館藏中僅有一份收藏於林業試驗所植物標本館,T. Makino於1908年採於日本東京的栽培植物標本,缺乏本島野外採集記錄,另有三份標本藏於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植物標本館:C. E. Chang1954, C. L. Yeh s.n. in 1959(PPI 23329, 1098, 1099)為恆春薯蕷之誤認。研究期間僅採集到一份栽培於鳳山拷潭農友種苗場具雄花序的標本,野外採集亦缺乏,因此懷疑本種於台灣無野生族群,應為引入之栽培植物。

  本種於中國大陸栽培歷史久遠,D. Prain 與I. H. Burkill 認為本種原產於中國大陸,野生種分佈於日本、朝鮮,上述地區亦廣泛栽培,主要為溫帶地區。早期引入台灣的栽培記錄已不可考,目前全島廣泛栽培。

  分類處理上,本種通常被處理做D. batatas Decne.或D. opposita Thunb.,中國大陸學者在1985年出版的中國植物志16卷第1分冊中將本種與恆春薯蕷(D. doryphora Hance)合併處理為D. opposita Thunb.,筆者以為不妥。雖然本種葉形變異有時近於恆春薯蕷之葉形,但本種葉序一般為對生或輪生,僅下部葉互生,而恆春薯蕷之葉序完全互生,筆者檢驗各標本館收藏標本及採集植株,未曾觀察到具對生葉的恆春薯蕷;其次,恆春薯蕷葉形一般為戟狀深裂,家山藥則為3裂,基部耳狀,兩者明顯不同;又恆春薯蕷雄花序明顯向上彎曲直立,而家山藥之雄花序雖挺直卻並不向上彎曲。基於上述三項形態上的差異,二者應為不同分類群。在學名的使用上,H. Ohba於1997年出版A catalogue of Thunber’s drawing,文中指出D. opposita Thunb.這個學名為D. oppositifolia L. 的冗贅名(nom. superfl.),大英博物館M. Gilbert指出,中國大陸學者今年預定出版的中國植物志將本種學名更為發表於1837年的D. polystachya Turcz.取代D. opposita(1784年)及D. batatas(1854年)(私人通訊),筆者未收集到此學名之模式標本與原始發表文獻,依據現有文獻仍處理為D. batatas Decne.


圖檔

個人工具
廣告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