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嶼銹葉灰木

山羊百科,林文智老師的植物、山岳、攝影紀錄

Revision as of 01:39 2006年十二月5日; Xo.alpes (討論 | 貢獻)
(差異) 更早版本 | 查看当前版本 | 更新版本 (差異)
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灰木科

Symplocos cochinchinensis (Lour.) S. Moore var. philippinensis (Brand) Noot.

  常綠喬木;幹皮灰褐色,光滑。小枝灰褐色,圓柱狀,光滑;幼嫩小枝肥厚,散生紅褐色毛茸或光滑,葉柄下方具不明顯稜脊。頂芽狹長卵圓形,被銹色細密絨毛,長5-12mm,頂端漸尖形,通常略彎曲。

  單葉,互生,葉革質,葉形兩側對稱,上表面光滑具光澤綠色;下表面淺綠色,光滑,葉長10-24cm,平均14.7cm,葉寬4-8cm,平均6.4cm,葉身長寬比約2.3,葉身橢圓形,長橢圓形至卵形-長橢圓形或闊披針形,葉頂端漸尖,葉頂尖銳,葉尖兩側葉緣明顯下凹,漸尖,到葉端呈短漸尖形;葉基部呈楔形,葉緣夾角小於90º,基部葉緣曲線狀,在葉柄處終止,沒有明顯的方向變化,邊緣略反捲,腺狀齒牙緣至細鈍鋸齒緣,鋸齒寬4-5mm;鈍齒光滑,無尖頂,每個鋸齒端間之距離較固定,間隔變化小於25%,葉鋸齒大小一致;狀脈,2次脈不達緣,為弓形脈,2次脈連在一起,形成一系列明顯突起的圓弧,中肋基部寬度與葉寬度之比值為2.1,粗細度中等,中肋筆直,在上表面凹陷,在下表面凸起;無明顯彎曲和脈形變化,不分支,2次脈的對數7-9對,平均為8對,與中肋所夾的角度為40º-55º,靠近葉基的2次脈與中肋夾角比其他者都尖,2次脈粗細度中等,2次脈彎曲成弧狀,其弧線之彎曲度局部急遽增加,具2次脈分支,有環形分支的情況,以銳角與上端相鄰2次脈相連,間2次脈由單一的葉脈的片斷組成,3次脈與2次脈的夾角3次脈和對面3次脈相連,3次脈分支,3次脈彎曲,彎曲方向反覆變化,與中肋呈鈍角走向,很少與中肋成銳角,3次脈的排列以交錯方式(與一個突然,有角不連續分支相連)和平行方式(平緩相連或以直線,曲線相連),葉緣末次脈的主要部份下彎成環形,4次脈不規則,5次脈不明顯,1-2回分支,為最高次脈,游離小脈,1-2回分支,網眼發育良好,網眼大小和形狀比較一致,網眼之排列無特定的方向,網眼形狀為四至六邊形,葉緣鋸齒腺狀,細脈幼嫩時被粗毛;葉背氣孔密度平均543個/mm2,氣孔大小平均長23.4μm,寬15.4μm,長寬比為1.52。葉柄光滑,長17-25mm。 花序為腋生穗狀花序,通常具分枝,長3-8cm,自葉腋生出,部份頂生於葉軸;花序軸褐色至被銹色細密絨毛,果時光滑;苞片宿存,闊卵形長2-3mm,頂端銳形;小苞片2枚,宿存,卵形至扁壓狀卵形長2-3mm,頂端銳形,被褐色細密絨毛;花萼筒被粗毛,高0.5-1mm高;萼邊長1.5-2mm;花萼裂片覆瓦狀,卵形,長1.5-2mm,頂端鈍形,外面被密生短柔毛,邊緣具緣毛;花冠黃白色,長4-5mm,寬2-2.5mm,5裂;花冠筒長1-1.5mm;雄蕊35-70枚,離生成5體;花盤光滑,環狀;花柱光滑,長4-6mm;子房3-4室,每室具4胚珠。

  果壺形或卵形,長8-12mm,徑6-7mm,宿存花萼裂片不增大;核壺形,不明顯溝狀,長7-10mm,徑4-6mm;中果皮壁薄;內果皮木質;種子1,彎曲成相對之兩臂,具相似的彎曲胚。

  花粉粒為3孔粒,極軸長18.9-22.3μm,平均長為20.7μm,赤道軸長20.2-25.3μm,平均為22.9μm,表面雕紋具針狀突起。

  心邊材區別不明顯,木材黃白色,氣乾比重0.48,生長輪不明顯。導管單生或2~3個橫向或徑向複合,管孔呈多邊形,平均直徑63.53μm,平均密度30個/mm2,穿孔板階梯狀,21-87階,管壁紋孔對生,具螺旋狀增厚。木質線異型,聚合,寬1-5列,單列木質線平均高度1,100μm,多列木質線平均高度1,350μm,最大寬度200μm,多列木質線之單列部分每端2-8個細胞高,多列部分7-22個細胞高。交叉區方形細胞紋孔2列或呈階梯狀,交叉區橫臥細胞紋孔2列,切線狀薄壁組織及圍管薄壁組織不明顯。

  花期:8-9月 果期:4-6月

  生育地:亞熱帶、常綠森林,通常生長於次生林。

  分布:固有,臺灣僅產於蘭嶼及綠島。

  • 註:分布菲律賓、印尼、爪哇,在臺灣僅產於蘭嶼及綠島,是典型菲律賓植物區系之物種,在蘭嶼多生長於未開發之山谷及山坡。
個人工具
廣告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