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薯蕷

山羊百科,林文智老師的植物、山岳、攝影紀錄

Revision as of 01:01 2007年四月1日; Xo.alpes (討論 | 貢獻)
(差異) 更早版本 | 查看当前版本 | 更新版本 (差異)
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薯蕷科  薯蕷屬

Dioscorea collettii Hook. f.

簡誌

  多年生根莖薑狀,多分枝,肉黃色。莖右旋,細長,不具零餘子。葉互生,綠色,乾後變黑,膜質,卵狀三角形,長7-10(19) cm,寬4-6(14) cm,先端漸尖或具短尾,3-7淺裂,微波狀緣,基部心形或耳形,脈7,下表面葉脈凸起;葉柄細長,基部具一對刺狀托葉。雄花序穗狀,1-2腋生,偶複合成圓錐狀,雄花3-7朵簇生於花軸上;雄花碟形開展,雄蕊3,花絲先端2分叉,各具一花藥及一棒狀腺體;退化雄蕊3與完全雄蕊互生,棒狀,先端微2裂,具退化雌蕊;雌花序穗狀,1-2腋生,偶複合成圓錐狀;雌花單一,退化雄蕊6,兩輪互生,外輪3,具4乳頭狀腺體,內輪3,棒狀,先端2裂。蒴果向上反折,扁倒卵形或倒心形,長1.5-2 cm,寬2.2-3 cm,先端截狀或微凹頭,基部鈍或圓,薄革質,綠色,乾後變黑褐色,先端開裂。種子周圍翅。

  蘭嶼、綠島及本島平地至海拔2000 m山區普遍分佈。


論述

廖俊奎 撰

chunkuei.liao@gmail.com

  本種普遍分佈於台灣本島、綠島及蘭嶼。一般分佈於林緣,但可於林下生長良好。

  本種葉部形態變化很大,基本葉形可從卵狀三角形變化至長橢圓形,有時與獨黃相似,因此標本館中可見到這兩者混淆的情況。本種主要辨認特徵為:地下部薑狀;葉膜質,乾後變黑,細脈清晰可見;葉柄基部具有一對刺狀托葉,製成標本後常成黑點狀突起,需仔細觀察;雄蕊花絲先端(藥隔)分叉,並各具有一棍棒狀腺體;蒴果向上反折。由上述特徵可與台灣產其他薯蕷分類群明確區別。

  本種花序一般為穗狀腋生,有時會產生分枝而形成圓錐狀。1960年劉堂瑞與黃增泉根據高木村採於花蓮嵐山的一份標本,發表為D. kaoi Liu & Huang,大陸學者將本種處理為D. collettii Hook. f. var. hypoglauca (Palibin) Pei & C. T. Ting,其認為此分類群與華南薯蕷主要的差別為:葉三角形或卵圓形;雄蕊藥隔約為花藥之一半,蒴果兩端平截,頂端與基部通常等寬。採於嵐山的標本,除葉形特徵符合外,蒴果為倒三角形,基部楔形,且雄花不明,與上述特徵並不相符,故此分類群不應作此處理。

  從野外採集與標本館藏標本觀察發現:本種有時雄花序會產生分枝,這些產生花序分枝的族群與未產生花序分枝的族群,雄蕊藥隔寬度皆為花藥寬度的2-3倍,藥隔寬度並無明顯的差異(檢視標本: S. F. Huang 2782 (TAI), J. C. Wang 3018 (TAI), C. C. Lin 130(PPI), C. E. Chang 8065 (PPI)),花序的分枝可視為種內變異;蒴果的形狀變化可從倒三角形、倒梯形至倒鐘形,變化範圍頗大,有時出現於同一植株中。由於採於嵐山的標本僅有枝葉及果實,雄株的形態不明,就已知的形態而言,筆者認為應包含在本種的變異範圍內,故處理為同一種。

圖檔

個人工具
廣告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