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小泉氏灰木

山羊百科,林文智老師的植物、山岳、攝影紀錄

Revision as of 11:37 2015年十二月27日; Xo.alpes (討論 | 貢獻)
(差異) 更早版本 | 查看当前版本 | 更新版本 (差異)
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常綠喬木;幹皮褐色,光滑;小枝灰褐色,圓柱狀;幼嫩小枝灰色或綠色,光滑。頂芽鑿形,長5-7mm,頂端漸尖形,通常彎曲,光滑或被細柔毛。

  單葉,互生,葉形兩側對稱,葉長6-12cm,平均8.4cm,葉寬2-3.5cm,平均3.0cm,葉身長寬比約2.8,葉倒卵狀披針形或橢圓狀披針形,兩面光滑,葉頂端尾狀漸尖形,葉尖兩側葉緣明顯下凹,漸尖,葉基部楔形或短漸尖,葉緣夾角小於90º,基部葉緣曲線狀,在葉柄處終止,沒有明顯的方向變化,葉緣缺刻狀,邊緣反捲,鈍鋸齒緣或鋸齒緣,鋸齒寬3-6mm;每個鋸齒端間之距離不等長,間隔變化大於25%,葉鋸齒大小一致,葉革質,葉柄不膨大;羽狀脈,2次脈不達緣,為弓形脈,2次脈連在一起,形成一系列明顯突起的圓弧,2次脈沿著葉緣方向失去它們的一致性,不斷分叉以致形成脈網,中肋基部寬度與葉寬度之比值為4.1,粗細度中等,葉基部急尖,葉緣夾角小於90º,基部葉緣曲線狀,在葉柄處終止,沒有明顯的方向變化,中肋筆直,中肋於上表面凹陷;下表面凸起;無明顯彎曲和脈形變化,中肋明顯的彎曲成一個圓滑的圓弧,2次脈的對數5-8對,平均為7對,兩面凸起;與中肋所夾的角度為30º-45º,靠近葉基的2次脈與中肋夾角比其他者都尖,2次脈粗細度中等,2次脈彎曲成弧狀,其弧線之彎曲度局部急遽增加,有環形分支的情況,以銳角與上端相鄰2次脈相連,間2次脈由單一的葉脈的片斷組成,與中肋呈鈍角走向,稀與中肋成銳角,3次脈2次脈的夾角為OA, RA, 3次脈的排列主要是以交錯方式(與一個突然,有角不連續的分支相連),葉緣末次脈型不完整,直接鄰近葉緣,以任意小脈結束,4次脈,2-3回分支,為最高次脈,網眼發育不完整,網眼形狀不規則,大小不一致,網眼之排列無特定的方向,葉脈直接延伸至鋸齒,不產生分支,齒端旁之側脈明顯,齒端旁之側脈明顯,與達齒端之主脈相連;葉背氣孔密度平均94個/mm2,氣孔大小平均長22.3μm,寬14.7μm,長寬比為1.52。葉柄光滑,長4-8mm。

  花序腋生,單一總狀花序,長5-8cm,4-16朵花;花序軸和小花梗皆光滑,小花梗極短;苞片早落,近圓形至卵形,光滑,長4-5mm,頂端鈍形;小苞片1枚,長橢圓形-披針形,光滑,長2-3mm,早落,頂端銳形;花萼筒光滑,鐘形,長1.8-2.2mm,萼邊長1.2-2.3mm;花萼5裂,花萼裂片三角狀,長1.2-2.2mm,光滑;花冠白色,5裂,長7-9mm,寬4-5mm,裂片橢圓形至卵狀橢圓形;雄蕊20-50枚,在基部合生;花盤環狀,光滑;花絲光滑,長5-8mm;花柱光滑,長8-12mm;子房3室,每室具4胚珠。

  果壺形,長7-10mm,徑4-5mm,頂端具宿存花萼裂片;核壺形,表面光滑至溝狀;中果皮壁薄;種子1,彎曲,具彎曲狀的胚。

  花粉粒為3溝孔粒,極軸長39.2-44.2μm,平均為42.2μm,赤道軸長47.2-54.7μm,平均為51.0μm,表面雕紋為不規則疣狀。

  心邊材區別不明顯,木材黃白色,氣乾比重0.60,生長輪不明顯。導管單生或2~3個橫向或偶徑向複合,管孔略呈圓形,平均直徑57.65μm,平均密度57個/mm2,穿孔板階梯狀,40-82階,管壁紋孔對生,具螺旋狀增厚。木質線異型或聚合,寬1-3列,單列木質線平均高度800μm,多列木質線平均高度1,050μm,最大寬度125μm,多列木質線之單列部分每端1-8個細胞高,多列部分3-6個細胞高。交叉區方形細胞紋孔2-4列,交叉區橫臥細胞紋孔2列;不具圍管薄壁組織及切線狀薄壁組織不明顯。

花期:2-4月 果期:5-8月

生育地:亞熱帶至暖溫帶常綠森林。

分布:固有,分布於中部地區海拔 1,300-2,000m之山地,稀有。

個人工具
廣告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