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植物攝影的真善美

山羊百科,林文智老師的植物、山岳、攝影紀錄

Revision as of 02:42 2006年九月7日; Xo.alpes (討論 | 貢獻)
(差異) 更早版本 | 查看当前版本 | 更新版本 (差異)
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林文智 中華民國自然與生態學會會刊 

  在濕潤氣侯的孕育下,各式植物遍佈本省的海岸線到玉山之顛,島嶼的面積雖小,但是植物的種類卻足以令人嘆為觀止,對於將野生植物作為攝影題材的攝影者而言,是一件極具挑戰性的攝影生涯。

  當攝影者想要取得某單一植物的最佳畫面時,基本上,他必須先了解它的外表特徵,成長過程,然後再選擇最佳的有利環境條件,將植物最美的姿態攝入畫面;然而如何運用自身的攝影器材去取得最適當的構圖,使得畫面能兼具了自然生態所追求的『真』、『善』、『美』!則是每位攝影者必須深入探討的課題。

『真』

  植物攝影畫面所表達『真』的意義,在於攝影者本身對植物了解的程度,從最基本的名稱,外表特徵到成長的過程,這些資料均要了解的十分透徹,才能表達出植物成長過程的臨埸感與真實性,此關鍵均須依賴攝影者本身平時研讀相關資料,並且在野外細心的觀察植物的成長過程和地理分佈。

  基本上,植物攝影過程中追求的『真』,是比較知識性與理性,所以畫面表達不論是植物整株外貌或是局部的摘取,均決定於攝影者本身的判斷力與鏡頭的運用。

『善』

  『善』的意義,在於攝影者本身對植物生命和生長環境的尊重與暸解程度,尊重任何生物的生命是攝影者在拍攝過程中相當重要的理念,尤其在拍攝過程中不論對被攝影體的生存環境或整體野外環境的干擾程度降到最低,因為每種生物均有其生存的權力,不能因為攝影者本身的方便而遭到干擾或破壞,然而生命的循環和大地是息息相關的,攝影者若能掌握這關鍵,並且將這些環境條件結合,完整地表達出植物生命輪迴的義意。

  基本上,影響植物攝影的自然環境的因素包括1.光線2.水氣3.氣侯的變化

1.光線

  光線射入的角度會影響畫面內植物的質感與層次感,一般攝影植物的主體在於葉片的亮度、枝條的細膩、花的色彩與果實的質感,所以在光線的運用主要有順光、側逆光與正逆光,這三種光線均是在正常色溫的環境下常運用在主題不同的植物上,逆光的拍攝方式主要運用在透光性較佳的葉片或花朵上,使其呈現出主題的晶瑩剔透的質感,然而利用晨昏時的偏紅、黃的光線拍攝植物時,則除了光線的運用外,並且運用了天然的色調來補強植物本生的色調,尤其是在白花朵或是樹幹上常會有意想不的效果,更甚者在秋天的清晨更是會有絕佳的效果。

2.水氣

  在自然環境中,水文循環中可以呈現出天空的雲彩與嵐霧或是地表的霜、雪與露水,這些水氣的變化均是植物攝影中哲配使用的題材,只是在搭配的過程中必須考慮到光線的變化,以避免畫面過分的單調,當然水氣的變化是稍縱即逝,所以攝影者本身必須對被攝影體的環境非常的暸解,才能將剎那化為永恆。

3.氣侯的變化

  氣侯的變化不僅直接影響植物本身的生理變化,間接地影響整個環境的景觀,所以攝影者運用不同的鏡頭獵取宏觀式的植物景觀畫面或是微觀式的單一植物世界。

  四季的演替表徵植物生活史的演變,同時也表著生物本身生命的輪迴,不論是落葉性或常綠性樹種均在氣侯的循序變化中表露無遺,而攝影者本身只需對自身的安全多加注意,均能將所有畫面盡收相機內。

『美』

  從事植物攝影工作者,不僅從理性的角度暸解植物本身的生態知識與生命現象,同時攝影者本身須從美學的凡角度來表達植物本生的美感,將植物本身內在的神韻表現於畫面,因而豐富畫面的內涵,使得畫面本身脫離圖鑑式的植物圖片。

  由於野生植物的種類繁多,族群數量相當龐大,即使稀有植物的分佈雖然稀少,但仍有一定的族群數量,它們不同於動物,動物具有移動性,使得拍攝過程困難重重,然而在繁多的族群內,畫面如何的去繁化簡,擷取最佳的畫面,均是攝影者在拍攝前凡思考方向.

  基本上,攝影者拍攝植物前除了運用環境的各項有利的條件來拍攝植物的容貌外,並必須考慮1.拍攝的角度,2.主題與背景的色彩觀,3.植物本身的造型,4.畫面呈現出移情作用的思考空間。

1.拍攝的角度

  從濃蔭蔽天的森林到陰暗角落中的蕈類植物均是植物攝影的題材,運用不同的鏡頭拍攝時,均會想到拍攝時的角度,角度的不同,其所表達的畫面均會有不同的效果,由俯角、平視到仰角的方式拍攝均取決於攝影者對畫面要想表達的思想而定,每一種植物與其生長環境之間均會有其最佳角度,如何表達皆視攝影者本身對植物的暸解程度。

2.主題與背景的色彩觀

  一般拍攝植物時,大部份均為局部貼近植物,擷取植物最佳的畫面,由於相機本身景深的關係,植物生育環境均會一片模糊,進而形成一塊塊亮度不同的色斑,這些背景色彩亮度不同的色斑若拍攝角度選擇不當經常會和主題的色彩重疊,造成無法突顯主題的缺憾,所以攝影者本身除了觀察被攝體本身外,亦必須注意環境本身與主題的色調搭配。

3.植物本身的造型

植物在成長的過程中經常受到不同的惡劣環境的考驗,如強風、暴雨或土石崩裂,這些均會使得植物的外貌各具姿態,而這些風姿萬千的造型皆是拍攝的題材,如何尋找這些植物的外貌均考驗攝影者本身的野外能力與經驗。

4.畫面呈現出移情作用的思考空間

  當攝影者將其對被攝體所感受到的氣氛表達於畫面時,應需提供某種程度的想像空間,畫面不僅能感動攝影者亦能將此種氣氛傳達給其他人,通常是被攝體所表達己超越生態意義強烈的訊息,純屬影像的結合。

  當影像表達被攝體與自然環境的相關性後,畫面所呈現己是花非花的境界,同時亦令人對植物世界所散發的強烈訊息所感動,這才是攝影者本身在畫面處理成功之處。


結語

  拍攝任何一種生物題材的過程中,初期階段攝影者大多無法掌握最佳時機按下快門,通常需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不斷地對自己的作品提出批判並吸收不同的影像資訊,如此才能漸至佳境。

個人工具
廣告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