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傷的山脊

山羊百科,林文智老師的植物、山岳、攝影紀錄

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林文智 牛頓(92) 1991/01

  臺灣山林在長期濫墾、濫築、濫採、濫伐及濫獵下漸褪色

  曾幾何時,攀上臺灣著名的高峰後,映入眼底的除了雄偉的山勢外,還有一塊塊如癩痢頭般的綠色大地,昔日被譽為「福爾摩沙」的清麗容顏再不復見。 玉山主峰觀新中橫 新中橫迴頭灣一帶

  這,就是多年來我們在不顧水土保持與生態平衡的情況下,咨意濫墾、濫築、濫採、濫伐與濫獵後的「成績單」。

從臺灣屋脊上看那受傷的山林

  「福爾摩沙」(意為美麗之島)一直是臺灣的暱稱;但是在歷經早期的砍伐森林賺取外匯、農業墾荒政策以至於全力發展工業的經濟策略之後,現今的「福爾摩沙」早已變得千瘡百孔,昔日清新動人的容頻再不復見。

  綜觀臺灣的天然環境,山地面積遠大於平地,氣候則屬高溫多濕。因此,在豐沛雨水的沖蝕下,臺灣所呈現出的地理景觀可謂溪谷密布、崩崖絕壁、峰巒聳立,十分之雄偉壯闊,是登山者夢寐以求的樂園;然而當你登上高山放眼一望,映入眼底的除了雄偉的山勢外,你還會看到一塊塊有如癩痢頭般的綠色大地哩!

  這塊癩痢頭就是我們長久以來,不顧水土保持,一昧築路、盜林、濫墾、濫獵及濫採所造成的結果。

 公路所及,草木、岩石為之變色

  近年來,由於交通建設日增、登山器材與裝備大幅改進,臺灣的登山人口正不斷地成長之中。借助精良的器材,登山者能在相當短的時間內往返城市與高山之間,享受登山之樂。然而,當你驅車進入山區時,經常可以看到的卻是落石不斷以及違法傾倒廢土,此種情況在全省南北各條棋貫公路主、支線上均可看到,尤其是在玉山頂的新中橫公路上,最為常見。

  攀登本省第一高峰,原是登山者對自我體力與野外能力的一項挑戰,尤其在登上峰頂後環顧群山,更能深刻地領略到大自然的脈動。但是,循著沙里仙溪所築的新中橫公路水里地段,卻是自然景觀上最大的敗筆,公路所到之處草木皆為之變色;開鑿公路後所產生的廢土直接傾瀉於山谷中;事後水土保持維護亦不佳,因此每逢大雨公路即柔腸寸斷,直到現在全線通車仍邈邈無期。

圖像:nt92-04.JPG

  所謂「蓽路藍縷,以啟山林」,難道就只能用這種粗暴的方式嗎﹖

高冷地蔬菜造成集水區的水質惡化

  種植在海拔一千公尺左右的高冷地蔬菜是目前在市場上銷售最好的夏季蔬菜,尤其是高麗菜、大白菜及菠菜占最大宗。在利之所趨下,高冷地蔬菜的種植面積不斷地擴增,海拔高度亦提升到二千至三千公尺的山區,全然無視於土地的「適地適種」原則。

  除了高冷地蔬菜之外,高山茶園的發展也帶來另一重隱憂。中海拔山區的茶園面積在茶商大力標榜「高山茶品質較佳」的推波助瀾下,逐漸擴大。由於茶園採用的是清耕作業,亦即茶樹下容不得任何雜草,因此造成茶園內的表土流失速度不輸菜園。

  長久以來,為要維持農耕地的地力而大量使用的肥料及化學藥劑亦造成嚴重的後遺症。這些施用過量的肥料不僅會隨同雨水進入水庫上游的集水區,造成水質惡化,同時也會劇烈地改變河流生態環境。德基水庫就是最常被媒體所報導的一個案例。

  此外,如何使山區廢耕地恢復原狀也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因為這些癈耕地的表土可能會在豐沛雨水的沖刷下,大量流失,而影響到下游的山坡地。

  登山者在攀登雪山及武陵四秀時,最能觀看到因上述濫墾所造成的「奇景」:春季時,果園內開滿了雪白的梨花;夏、秋兩季,碩大豐盈的水梨、高麗菜、菠菜密布於果園和菜圃中;冬未時分,為要在休耕期內恢復地力,農地被一次又一次地噴灑殺蟲劑,這時農場中所有美麗的景觀都不見了,只留下焦黃的枯草與滿天飛舞的蒼蠅。

 盜林案層出不窮

  森林是臺灣的天然資源之一,它不僅能提供人類有形的經濟效益,同時也是野生動物的棲息、繁衍場所,此外並負有水土保持的重責大任。

  但是層出不窮的盜林案-從單株式盜採到大面積砍伐都有,卻使臺灣的森林受到了嚴重的斫傷。

  當你驅車從水里經由丹大林道,攀登七彩湖、六順山時,映入眼簾的將是一幕令人心驚的景象:林道未端的兩側均被開發為菜園;林區內的伐木地在林田山鐵道(早期從木瓜林區所延伸出來的)與孫海林道(今日稱丹大林道)兩地伐大作業的夾擊之下,逐漸消減。

  雖然此一盜林案爆發時,曾廣為大眾媒體所報導,使得整個丹大林區破敗的林木景觀赤裸裸地呈現在國人面前,同時也引起生態保育人士一片撻伐之聲;但是新聞事件沈寂後,並非代表問題已圓滿解決,因為林木根本無法在一夕之間成長為林,尤其當原來旳林地被高大的玉山箭竹盤踞後,林木幼苗的存活率相當低落,加上這些地區的坡度亦十分陡峭,即使耕費大量的人力和金錢,恐怕也很難恢復舊日的森林景觀。

  七彩湖為本省最大的高山湖泊,遠望雖然壯美秀麗,但仔細觀察仍難掩林木被盜伐後的景象。更甚者,盜伐後的伐木器具依舊留在原地,或散置於林道盡頭,或束綁於巨木之上,令人目驚心。


 濫獵迫使野生動物不斷 「高遷」


  山林原是野生動物最理想的棲息場所,但是臺灣近年來由於盜獵行為猖獗,使得野生動物紛紛移入人煙稀少的中海拔山區甚至高海拔山區,一般豋山者已很難目睹野生動物自由奔躍的情景。

  對於經常行走高山的豋山老手言,倒還可能在一些豋山難度較高的中、高海拔山區看到中、大型野生動物飛奔的情形。偶而,眼前也會突然出現一些大型動物紛亂的足跡,這時登山者心中不由地興起二股又愛又怕的矛盾情緒:一方面要提高警覺,避開攻擊;另一方面卻又十分渴望能親眼目睹野生動物在自然界裡的真面目,因為受到盜獵的影響,這樣的機會實在不多啊!

  狩獵對於早期原住民而言,原是生存所需之活動;然而演變至今,狩獵已淪為山產店、寵物店的劊子手,成為與法令相抵的盜獵行為。

  同時,這些因盜獵而日益少的野生動物還會引起生物系中食物鏈的失衡,進而影響森林植物的成長。近年來,在保育人士大力推動保護野生動物下,臺灣部分野生動物的族群確有回升之勢,唯對野生動物的基本生態行為資料仍未能充分掌握,這是最令人遺憾的一點。


 濫墾破壞了山林生態體系平衡


  在臺灣,具有特殊價值的野生植物一直是被盜採的對象,尤其是野生蘭科植物與孳用植物佔最大宗,其次是一些可用於觀賞的盆栽植物。這些植物的數量日益減少,甚至名列稀有植物排行榜內,如奇萊喜普鞋蘭、日本喜普鞋蘭、蘭嶼羅漢松、八角蓮等。

  植物是整個自然生態系統基石,一旦動搖勢必影響到整個生態體系的平衡;上述盜採行為已使臺灣固有或有的野生植物種源發出警訊。

  拜今日生科技進步神速之賜,野生植物的復育也出現了一線希望──植物組織培養。

  透過植物組織培養,不論是在種源保存或復育方面均可達到良好的成效,因為利用此法只需少許材料即可在有限的空間下,透過無菌環境以及適當的營養條件,完成冷存或大量繁殖。

  然而,利用植物組織培養法來復育野生植物也有它的技術瓶頸。因為經此法培育出的植物雖易馴化為園藝觀賞植物,但若想使它們在野外茁狀可就難了。

  目前,植物學家仍在努力研究如何使這些來自溫室的幼苗通過自然環境嚴苛的考驗,以達成野外復育的目的。

  這頸工作雖然執行起來困難重重,但依舊被認為值得一試,因為有誰願意日後的自然景觀全是裸岩與崩崖?

  人 與 自 然

  天生萬物必有用,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須透過生態體系的層層節制,才能達到平衡。

  很不幸地,由於長久以來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咨意使用,如今環境保護問題已經從地區性演變為全球性的問題。

  這些都有賴大家攜手共同解決。對一個喜愛大自然的豋山者而言,登高之後最深刻的感受並非征服高山的快感或觀賞自然環境的各種壯麗景致,而是人與自然脈動合而為一的協調與美感,並由此而對孕育萬物的大地生衍生出一分尊重。  這,或許就是古人所謂的「天人合一」罷﹖

個人工具
廣告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