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高山冬季

山羊百科,林文智老師的植物、山岳、攝影紀錄

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自然隨筆總覽 林文智 世界地理 第125期 1993/01

  位於亞熱帶的台灣四季如春,除了冬季冷鋒過境會讓人稍感寒冷之外,一年四季的景緻變化並無特別之處。但在台灣獨特的高山上,冬季飄落的瑞雪卻將清青綠的山頭妝點成燦爛的銀白世界,讓人沉醉其中。

  台灣的氣候因受到季風興替的明顯影響,入冬後,盛行的東北季風一波波的侵襲本省,使得氣溫劇降且經常下著綿綿陰冷的細雨,尤其是北部地區,降雨量更遠遠超過南部。   本省冬季的天氣型態完全受到遠自西伯利亞、蒙古一帶的大陸冷氣團的影響。氣團是一種寒冷乾燥的空氣型態,它不斷地發展而且向外擴張,形成一波波強度不等的冷高壓向南吹襲,倘若它匯聚南海、孟加灣一帶上昇的潮濕空氣,形成濕冷且豐沛的水氣,此種形態即我們常稱的冷鋒系統。若我們從衛星氣象圖看到冷鋒系統的龐大白色雲帶由西向東緩緩移動進入本省,造成氣溫劇降,則稱為寒流。

  當一波波強烈寒流進入本省,濕冷的水汽循河川流域的溪谷地形進入高海拔山區後,降雨轉為降雪的型態,造成整個高海拔山區的山岳景觀為之丕變,成為銀白色的粉粧大地。然而本省山區降雪的南限通常是在玉山、秀姑巒山一帶,除非遇到寒流相當強才會中央失脈南端的關山或北大武山一帶降雪,至於降雪的下限高度平均是在海拔3200公尺左右,若是遇到強烈寒流持續時日太長的話,降雪會降至海拔1500公尺,甚至七星山都會出現短暫降雪。

  隆冬時,本省高海拔山區降雪量首推南湖山區,而積雪期則以雪山主峰一帶居冠。雪期的高海拔山區景色固然非常秀麗,但對登山者的雪地攀登能力卻也是一項極大的考驗。

雪期的南湖山區

  南湖山區地處中央山脈北端,為本省數條河川上游溪流的發源地,計有大甲溪、陶塞溪、和平溪與蘭陽溪,由於山區溪谷縱橫密佈,河流流域面積廣闊,使得豐沛水汽能迅速從海洋經各河川流域進入山區,經過整合後,大量降雪於南湖山區,降雪下限高度通常在海拔3千公尺,偶爾會降至2千公尺左右的登山口一帶,因而造成大雪封山。

  南湖山區由於擁有特殊的山岳景觀,即使雪期依然深深吸引著眾多躍躍欲燈的山友,三五成群的小隊伍絡繹於途,不為艱難地進出於山區;尤其是學校登山社團,均利用寒假時間作長時段的攀登行程,所以成功進入山區的機率高於社會性登山社團。

  南湖山區積雪量最高的是在南湖主峰一帶,附近支紛亂,形成凹形的緩坡溪谷地形,使得積雪高度可達2公尺。然而在攀登進入南湖山區最危險的山境是在南湖北山至北峰的山脊,此處東側山坡為裸岩崩壁,岳界稱為五研封。當登山者欲通過此段山脊時,必須面對從蘭陽溪溪谷上升的旺盛氣流,即使是晴朗的天候,水霧依然瀰漫於溪谷。然而只要攀登至南湖主峰頂,沿途的辛勞立刻就被拋到九霄雲外。

  豐厚的積雪使得南湖山區的山岳景觀益發顯的雄偉不群,尤其是屹立於南湖主峰頂,環視群風雨俯瞰山區景觀時,更令人深深覺得此處依然是台灣最後淨土。

雪期的雪山山脈

  雪山山脈為本省第二大山系,山脈主要是淡水河、蘭陽溪、大安溪與大甲溪上游流域的發源地,山脈依然溪谷縱橫密佈,並與南湖山區遙遙鄉望。

  冬季雪期時,豐沛的濕冷水汽循溪谷會生於雪山主峰一帶,使得此區域降雪量冠於雪山山脈,一般積雪下限高度約在3千2百公尺,武陵農場偶爾亦會出現短暫降雪,由於雪山登山步道較為安全,絡亦不學的雪期登山訓練活東均在此展開訓練,為日後海外攀登遠征奠下基礎。

  豐沛的積雪使得雪山主峰東峰一帶的冷杉林不同於其他山區的冷杉林。一般山區的冷杉林內均是茂密高大的玉山箭竹,而雪山主峰東靈的冷杉林內卻以台顯類職務為主,原因是雪期造成冷杉林內積雪豐厚,往往高得1公尺多,有些地方甚至達2公尺,陽光不易照射到地表,使得積雪期相當長,而玉山箭竹的生長狀況又相當差,致使雪山冷山林內覆蓋一層苔癬類植物,形成相當特殊的冷杉林景觀。

  雪山東支稜的豐沛積雪,使得初逢雪期的登山者即使無法登頂,依然能盡興地漫游與欣賞雪地風光,所以造訪此山區的人數僅次於合歡山區。

  分布於雪山主峰登零線一帶的台灣冷山林為本省最秀麗的冷山林。與一般冷林不同的是林內生長的植物並非玉山箭竹,而是一層苔癬植物。

白霜、雨淞與霧淞

  暮秋時,山區的氣溫逐漸降低,日夜溫差急遽擴大,最高溫度維持於25C,而最低溫則徘迴於零度、甚至更低﹔尤其是天氣晴朗時是日夜溫差最大的時候,雖然午後的山區依然水霧瀰漫,但入夜後消散的小水滴卻凝結成小冰霜密佈於植物或岩石表面,次日在朝陽的照耀中,晶瑩閃亮的兵霜變成現在登山者眼前。

  深秋時節,山區草本植物的地上部分逐漸枯萎進入休眠狀態,至於常綠性植物則逐漸接受嚴苛的環境考驗。例如玉山杜鵑的葉片表面覆蓋一層臘質,玉山圓柏的綠葉轉為暗棕色等,雖然氣候會有異常變化引發葉片凍傷,但樹種均能通過嚴苛考驗,唯有地表的水分結冰後對幼苗的影響就相當大,幼苗的根群短期無法吸收到水分而出現枯萎現象,甚至會死亡。

  冰霜的出現只會加速草本植物的枯萎,卻不至於加速其腐爛,因為冰霜受到耀眼的晨光照射後會迅速融化並蒸發為水氣所以殘株不至於長期浸於水中。然而隨著東北季風增強,天氣型態呈現不穩定的狀況,水霧瀰漫山山區的時間逐漸提早且持續時間逐漸增長。當水霧瀰漫於山區,山區地表一帶氣溫低於零度,會使小水滴附著到任何物體後迅速凝結成透明或半透明的冰層;若是冰層凝聚在枯萎的殘株或休眠的落葉性枝條,會形成各是不同的雨淞。此種狀況經常出現於隆冬降雪前,對於拍攝雨淞的攝影者而言,他必須對山區的各項環境狀況相當熟悉才能拍到,否則往往視而不見。若雨淞出現於枯萎殘株上,會加速其腐爛。他通常在入夜會開始形成凝聚,清晨隨著氣流升高而瓦解,若是山區鎮日水霧瀰漫,雨淞的狀況會維持較長的時間。雨淞經常出現在玉山小蘗、玉山箭竹、玉山山蘿蔔、玉山當歸與禾本科植物的地上部分。

  若雨淞的的持續時間較長,表示此時豐沛的水氣源源不斷地進入山區,可能代表著往後會出現區域性的山區降雪。

  當隆冬逐漸籠照山區,降雪量亦逐漸增加時,紛飛的雪花宛如灑下無數的鹽粒或棉絮;若是天空降下雪粒,天氣轉情的速度會轉快,因為你可以感覺到風速強勁,甚至出現雪粒拍擊面頰時會有痛的感覺,此時高空的旺盛氣流會將水氣迅速推移至其他地區,而天候議會逐漸轉晴。若是降雪如綿絮般灑落大地惡劣的天氣型態將持續一段相當長的時間而且降雪量大增,因為水氣源源不斷進入山區後就停至於本省上空,如此降雪量將相當驚人,甚至中、低海拔地區議會出現降雪情況,往往會造成高海拔山區大雪封山,困住登山者。

  當天候出現一波波強寒流之時,高海拔山區的降雪量變為之激增,通常寒流進入本省的初期都是降雨2至3日後才降雪。當過冷的小水滴降至高海拔山區,水滴附著於植物後呈現完全不透明的白色凝聚霧,爾後逐漸累加形成亮麗的霧淞。霧淞通常出現於高大的林木,如台灣冷杉、玉山圓柏、台灣二葉松,偶爾會出現於小灌木枝條上。

  當天氣轉晴,霧淞受到暖活陽光照射與林木本身呼吸熱雙重影響,逐漸瓦解脫落,通常天氣轉晴後2小時,霧淞就會消失。此時山區積雪已相當豐厚,舉目所望盡士一片銀白色大地,偶爾可見玉山杜鵑或玉山圓柏點綴其間。

  從白霜到霧淞的山岳景觀變化代表本省冬季高山天候的轉變型態。偶爾天氣會出現異常,降雪量激增造成多數山區冰封無法攀登,其主要原因是在於冰雪覆蓋將壓垮高大的玉山箭竹,使的箭竹林步道尋覓困難甚至無法鑽行,此種狀況經常發生在北部山區。

  高海拔地區產生霧淞時的氣候變化常令人捉摸不定,對拍攝工作具有相當大的挑戰,大至整個山岳景緻,小至植被、岩石造型均具朽相當豐富的變化。如果攝影者對山區的生態系不甚瞭解,往往會錯失許多珍貴畫面或是疲於奔名的消耗底片,最佳方式是從夏季起就必須仔細的觀察山區的生態狀況,如此到了冬季才能好整以暇的拍出佳作。

  高海拔山區的冬季天氣型態相當不穩定,即使在晴朗的天氣,山區近午時分便已水霧瀰漫,必須等度入夜才能雲消霧散,想要看到日落西山的景緻必須在冷高壓籠罩本省的天數相當長時才能見到。

活耀的野生動物

  雪期對本省的野生動物的行動能力並無太多的影響。由於雪期下限的高度通常是野生動物棲息活動的上限高度,所以在雪期初期,動物均移居中、低海拔山區的溪谷避寒,雖然食物來源減少,他們依然活耀於山區,偶爾會在高山活動,隨即往低處移動。

  由於隆冬的時期野生動物的活動能力降低,對外界的警覺敏銳度也減低很多,所以登山者耐心等候必能看到野生動物的活動狀況。他們遺留在雪地的足跡是最好追蹤他們的線索,但是經常受阻於困難地形而無法繼續;從足跡尚可判斷其活動範圍與棲息地的相關性。此時尋覓大型哺乳類動次比較困難,然而小型哺乳動物如黃鼠狼或是帝雉就幾較容易看到,黃鼠狼甚至會跑到營地附近尋覓食物,只要登山者待在同一營地4日以上,黃鼠狼就會登堂入室,公然活動於營地附近,甚至跑到帳棚邊緣尋覓食物,無視人類的存在。

雪期的最佳去處

  雪期時,積雪常會將多數山區的登山步道旁高大挺直的玉山箭竹壓垮,造成不道難尋,使的賞雪的山區集中於玉山、雪山與合歡山。

  玉山山區的登山步道與住宿相當方便與安全,每年吸引無數的登山者攀登高峰。他們從新中橫公路或是八通關草原等兩條路線進入玉山山區。多數山友會循著傳統步道登頂,少數山友則自己選擇攀登路線,藉此增加自己的雪地攀登經驗。

  合歡山山區為本省高海拔山區的賞雪聖地,山區交通工具與食宿均相當方便,雪期時賞雪人潮一波波湧入山區,山區裡也經常見到全省各山岳協會舉辦的雪地訓練營,亦吸引無數愛好攝影的朋友獵取難得的雪地美景。

  雖然某些山區的地形相當複雜,依然擋不住登山者對山的感覺,希望能親賭雪季的山岳景觀。例如在南湖山區、奇萊山區與秀估巒山等山區中,通常可以見到小隊伍的登山團體進出山區。

雪地生活

  對於攝影者而言,攀登雪期高山的最大挑戰在於如何保護自己安全與適應低溫的環境。如果攝影者擁有較佳的雪地經驗,它可以擁有較大的活動範圍與較多的取景空間,拍攝畫面的精采程度較雪地經驗差的攝影者高出許多。

  基本上,在野外拍攝時最大的關鍵在於掌握清晨的時間。對於攝影者而言,最大的煎熬就是日出前就要從溫暖的睡袋鑽出來並且必須在很短的時間走道拍攝點,或是站在攝影點等待日落西山。這兩段時間是山區氣溫較低的時刻,倘若無法適應山區的氣候環境,根本無法拍攝到最佳畫面。

  在雪地拍攝的過程不同於登山過程,攝影者必須耐心等候山區的各種變化以獵取較佳畫面,而登山過程僅需走道目的地即可,所以攝影者消耗的時間可能是登山者的2倍甚至更多,維護自身的安全就相當重要,有時遇到降雪的惡劣天候需鎮日守候於帳棚內,等待天氣轉晴。此時選擇適當營地是最重要的是,因為山區風速相當強,單日降雪量平均是20公分至30公分,所以攝影者須相當注意使用的登山器材,要能接受惡劣天候的考驗,否則會造成進退失據的窘況,使自身陷入危險的地步。

  雪地的氣候依然相當潮濕,攝影者必須防止相機受潮,一不留意,相機或鏡頭常佈滿水霧,造成暫時無法拍攝的窘況,必須等到氣溫回升、水霧蒸發後才能進行拍攝的工作。然而在等待過程中若遇到美景,就只有跳腳的份了。

  攝影者行走於雪地時,必須謹慎小心且擅用冰斧與冰爪,稍不留意就會有人摔傷,器材損壞的情況,那可真是得不償失,只有打道回府;尤其在更換營地的過程,本身背負相當份量的重量時,更需謹慎行事。

  台灣高山景觀在季節興替的影響下,形成不同的風貌,尤其是雪期時的高山挑戰性最高,但也最吸引人。只又經常親近他方能感受他的秀麗與壯觀,並欣賞到最美的高山景觀。

個人工具
廣告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