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方的自然習慣
山羊百科,林文智老師的植物、山岳、攝影紀錄
- 林文智 野趣 第四期 2002/05
目前臺灣海外旅遊日熾,只是行程依然是以都會態太為主,而海外荒野健行活動則屬於萌芽階段,這都是對是否能適應當地飲食習慣最大考驗;同樣的問題也會出現於海外喜愛戶外活動人士來臺灣登山活動。
海外來臺的登山隊伍的人士以日、韓居冠,活動路線以玉山主峰與雪山主峰為主,短天數的活動,是自備糧食,所以帶隊的嚮導無需幫隊員費心張羅山區的飲食問題,而歐、美人士卻是以來臺工作,休閒假日參與登山活動為主,他們也是自行準備。但是,偶而會遇到多天數的海外來臺的登山活動,他們無法自行準備糧食,完全考驗帶隊人員的能力啦。
雪山山區,是我一直有緣參與學術性野外調查的山區,接觸不同科學領域的國外學者從事野外調查案,這些都是透過學術界的朋友引薦才得以參與。第一次是1992年,經省博館引薦,帶領日本學者從事昆蟲調查,時間長達二星期,第二次在1999年,透過臺灣省特有生物中心介紹,帶領美國學者從事苔蘚植物調查,時間是一星期,今年3月則是臺大地理系推薦,帶領德國學者的地質調查,時間為6天。今年的調查活動卻是全新的體驗,以前他們都交給嚮導全權張羅,而這次卻是自備部分食物,大概怕不習慣臺灣的登山飲食吧。
第一次的行前會議就感受到這次雪山活動會是完全不一樣的體驗,先前的兩次活動都有一群本地學者與雇請的背夫全程陪行,但這次是獨自一人陪三位外國人,想到全程需靠英語溝通,頭就大了,幸好平日接觸一些外語的登山相關事物訊息,還是多背一點英文的專有名詞已備不時之需,不然就擲伓啦。
行前會議期間,他們說:「我們有自備糧食」,一邊說,Robert打開一只厚重的鋁製箱子,看到一堆粉狀物的鋁箔包裝食品、黑麵包、起司和巧克力,實在被這些老外搞迷糊啦,Robert跟我說明他們這些必備的食物,尤其是粉狀物的鋁箔包裝食品,只要加入熱水攪拌即可食,一臉狐疑的我,只能說:「反正上去我會讓大家吃飽,彼此可以視為東、西方的登山活動的觀摩。」,心想:「開玩笑,炊事高手還怕給你們出狀況。」,因為他們一直強調不希望炊事花費太多時間,影響調查的進度。當我詢問每位是否有忌口食物,每位都說沒啥忌口食物,結果上去全然不是一回事。差一點讓我覺得有失面子。
3月初,十數天的綿綿細雨,登山人想出門都懶的狀況,我居然會答應再跑趟雪山,真的,我瘋了。陰雨不定的天候,一路跟到武陵農場,在員山鄉匆匆買一些疏菜,車過南山村,進入霧雨籠罩的路段到武陵農場登山口,已是午後2點了,會合雇請幫忙背負物品的環山村原住民,在武陵農場的雪霸國家公園警察隊的辦公室辦理入山檢查,遇到熟識巡山員與警察,大家也說,你不是才剛回去,怎麼又出現啦,我只有報以苦笑,說:「奶粉錢」。平日要我出來登山出現這種狀況,搞不好登山口就地紮營,等天氣轉晴啦,但現在只有硬著頭皮先到七卡山莊在說啦。
在七卡山莊,我發現說國語是弱勢族群,大家忙著換濕衣物過程,聽到好像有人叫我,回過頭,看到一旁的三人操德語交談,另一旁是兩人泰雅語聊天,出現一種很奇妙的感覺,發現自己不知置身何處,無從應對。
今天是要從七卡山莊直上三六九山莊,清晨起床,天氣依然水霧迷漫,偶下著大雨,雖然昨天到七卡山莊,衣服沒啥濕,但今天硬攻三六九山莊,就躲都躲不過了,絕對濕一票人,反正往後連續四天都宿三六九山莊,衣服可以想辦法烘乾;我的方式是把煮好的飯鍋與菜盆視為熨斗,濕衣服當做墊子,開飯前,濕衣服可以烘乾些;另一種方式是晚上,濕衣服掛在瓦斯燈上方,利用瓦斯燈產生的高溫烘衣服。
行到雪山東峰一帶已是大雨滂沱,幸好,原住民朋友從三六九山莊回頭幫忙接過落後的Margot女士背包,下午兩點左右,全員到齊。
隔天的天候依然不理想,不過,看到濃厚雲霧不再翻越桃山支稜,表示天氣開始轉晴的徵兆,他們開始觀察地形,討論最佳冰河地形調查點,結果第一個調查點是選在山莊右下方約100公尺的山坡面,可惜挖半天,結果是不理想空手而返。
往後的天氣都是晴朗的天候,每天早晨,第一件工作都是繪製地貌圖,幸好我有帶一支80~200的變焦境頭,周遭山巒不會形容的,就架起腳架,固定好相機,要大家透過鏡頭的影像,對照地圖,說明周遭山巒的名稱,而他們也如法泡製,講述他們的觀察心得。
第四天的早晨,他們討論結束,指了一個不可思議的點,就是山莊朝東的下方一處突起坡面,我想了一下,決定往回走到小瘦稜處,下切,我先下去一小段,就被箭竹淹沒,無法看清楚,是否是正確的下切點,兩個男人說要下去確認,我想反正不會太危險,就讓他們下去看看,我先去打電話聯絡車子,告訴車主我們要提早一天回去,我就和Margot女士先回山莊等,等我回山莊,就遠望他們好似很興奮指東畫西,心想可能挖到寶了。
隔天,我陪他們下去,此處的玉山箭竹出奇的高,陡降約20分鐘就到預定點,但是回到山莊卻花1.5小時,此時Robert先生卻又指向溪谷對岸的雪山北峰尾稜,天啊!!要走到那,不掛一票人馬才怪,沒好氣地說:「找直升機幫忙比較快。」。
山區生活,雖然每個人都說煮啥無所謂,為了每天的炊事真是費盡心思,因為吃飯明顯看出喜好,前兩天對於炊煮的食物,明顯只吃蔬菜,心想我買的豬肉豈不是毀了,七天買了200元的豬肉,都要自己全包,真的毀了,會吃撐啦,因為獨攀過程,我只要買120元的豬肉可以夠18天的肉類糧食。
登山期間,魚、肉類攜帶的方式,是先將購回肉類先清洗瀝乾後,再用米酒、鹽、醋等醃泡,其它佐料數量與種類可以選擇合適自己口味,醃泡時間至少三小時,然後用金屬濾網盆瀝乾。瀝乾的魚、肉品,依據單日的食用量利用鋁箔紙密封,置於快鍋蒸熟,加熱達到氣笛滋滋響約20分鐘,就可以關火,靜置,等到壓力下降到可以開鍋。有時蒸熟肉品會經由鋁箔紙間隙,滲出少許水可用報紙吸乾。如此蒸熟的魚、肉品可以維持兩星期不腐壞。
山區初期兩天,看他們食量小,不若我帶的隊伍,心想,這下我可要剩一堆糧食回家了,後來改變炊事方式,融入西方的一些東西-「奶油」,想的到嗎??我用奶油取代沙拉油,第一道菜就是我常煮的奶油白菜,白菜放進滾燙的奶油,加水熬煮一陣,再加幾片起司,吃的人無不稱讚,他們亦同,整鍋菜吃光光,看來成功一半,往後三晚,如法泡製,都用奶油炒菜。
馬鈴薯和紅蘿蔔是登山人公認難煮熟的食物,我是採用分次間隔煮熱的方式,先把馬鈴薯和紅蘿蔔切成小塊加熱,水滾關火置冷,如此連續兩次,就可以煮爛。晚餐炊事時,先用熱奶油炒洋蔥,再加煮爛的馬鈴薯、紅蘿蔔和咖哩粉,熱滾就可以開飯啦。
第三天清晨,Robert開始拿出一包的鋁箔包的粉狀餐點,要求我幫忙炊煮,心想反正只要加熱水,攪一攪就好了,隨後靜置近十分鐘,居然出現的餐點是燴飯,完全瞭然老外認識的中式餐點是燴飯,不過,乖乖!!一包兩人份,折合新臺幣180元。好吧!!這種餐點炊事最簡單不過,幸好,我帶一些雞晶粉佐料與醬料,連著往後三天的菜弄的像港式燴飯料,口味屬酸酸甜甜的,讓他們拌飯,而肉類,只好讓黃鼠狼大快朵穎,這樣晚上就比較安靜,不會搞的鍋碗瓢盆到處響不停。
早餐,看他們用奶油或花生醬塗抹墨黑色麵包,吃的津津有味,充滿好奇,也拿一片來試試,近瞧才看出,所謂的麵包是少許的麵粉混合無數的穀粒烘焙製成,細嚼會有口齒留香的感覺。而這堆德製的粉狀速食品,令我尚可接受是馬鈴薯粉與蛋粉,馬鈴薯粉只要加一點奶油與定量的熱水攪拌就成了馬鈴薯泥,真好用。蛋粉有添加脫水蔬菜,炊事方式也是先加水攪云,再加熱,可惜忘了帶鐵弗龍的鍋子,加熱期間,變成要不停的攪拌,不然,濃稠的蛋粉容易焦黑黏鍋。馬鈴薯泥拌著煮熟的蛋粉,味道還不差,只是以我們消費水準,這些食品還真是高消費的東西。而惟一無法接受的是具香草味的濃稠牛奶稀飯,聞起來有說不出的詭異,他們卻極力推薦,說:「這是德國流行的嬰兒用食品,營養十足。」。
以前從歐美書籍與登山網路看到一些食譜,很難想像是如何炊事,更惶論有朝一日,我也會吃到這類食品,這次總算見識了,體會到那天海外登山健行活動,很難照單全收全西式的食譜,生活飲食勢必要自行調整。
回家時,近一半的粉狀速食品原封不動的背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