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縣韭菜專業區探路

山羊百科,林文智老師的植物、山岳、攝影紀錄

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2010/09/13

桃園縣大溪鎮

  今天原本要上去大屯山轉轉,剛好看到朋友貼出大溪鎮韭菜花田畫面,決定先南下補些畫面,先在網路找些資料將預訂航點轉進GPS,天剛亮就通過台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轉進中庄街,從大溪農會中新分部左轉進小路,就可以見到韭菜專業區指示牌,未久就抵中興橋,路況算是鄉村道路改為自行車道路。

  從地圖判讀此地應該是大漢溪河道的淤積高地,就以防風竹林的排列來看,應該都是小農為多,甚少見到面積較大的地主,早上的天空實在不怎樣,積雲體積過大,不容易消散,此地農地多數是韭菜,就網路資料來看,專業區的土地面積號稱有50公頃,這裡應該不到,或許還有別的地方,此地的蔡農栽種時間並不一致,有些都已經裁短,等待新芽,有些是盛花期,還在苦腦如何找塊合適的畫面,剛好有塊剛整理的農地還可以拍,先拍再說,免得再往前啥都沒有,其實最好奇的是為啥要放任韭菜開花,而且每塊農地的狀況都不太一樣,有的混生一堆雜草,如同放生般。

  行經廢棄房屋旁的農地,看看好似沒人的荒廢地還有些韭菜開花株,弄一隻拍花朵特寫,此時要非常小心裁剪,因為枝條密被露水,動作太大,啥都不要玩,路過的居民都會稍停腳步看我在做啥,反正順便聊幾句讓我多瞭解當地的栽培習慣。

  原來農民放任韭菜開花是留種區,等著準備採收種子,由於韭菜是一年生草本,所以種子要農民採收,這有點違背市場運作模式,因為沒有廠商會放任自家品牌讓別人如此留種,顯然民營或是農政單位不太注意韭菜產業,或許是韭菜的產量遠不足十字花科蔬菜吧,管理單位不太重視吧,才會出現這種怪現象。

  台灣蔬菜的品質是有相當口碑,不過,韭菜可能是被放生的,由於一年生疏菜對其種子品質要求相當高,廠商通常是第一代雜交種(俗稱F1種子)售予農民,顧及利益,如果農民自行留種的第二代(F2),通常生產的品質就很慘,或是種子發芽整齊度差很多,顯然台灣栽培的韭菜品種很久沒有更新,也可以說根本沒人理,這種下場就有點是近親繁殖的結果,由於品系太久沒有更新,農民自行留種,種子的品質就沒人保證,這也難怪需要保留相當大的面積,可能種子發芽的存活率與整齊度已經出問題,只好多收點,播種後再做一次淘汰,品系太久沒有更新,後續生長的整齊度可能也是問題,應該會衍生採收的困擾,問題是基部還是具鱗球莖啊!!還是一期水稻,一期韭菜???下回有空再轉過來看看。

  如果整個花序第一朵花到花謝需要十天以上,那就很難掌握最佳時段採收種子,而細看繖形花序與花朵特徵,每朵花的花器都有點差異,雌蕊的花柱都有些長度差異,會出現無法結實的蒴果,還是胚珠生長有問題??若是種子品質良好,留種面積應該只有目前的 2或3成吧,幸好是有問題才可以看到小面積的韭菜花田,反過來說,韭菜品系沒有持續更新,可能會出狀況。

  根據當地農民轉述大溪鎮韭菜栽培區塊,查閱手機的Map圖資,看看雷同的環境,決定轉移陣地,車過武嶺橋就左轉,卻先看到大溪老街的停車場,原來是要再續行,就可以看到栽培區,只是這塊栽培區早已收兵,水丁香屬物種族群超多,燈籠草植株還比韭菜高很多,一堆莎草科物種,尚有花況的農地不太多,畫面不是很好,詢問當地採收韭菜花的農民,卻又講一處栽培區,只是語焉不詳,反正光線尚可,再轉出去找找,沒想到卻從北端又轉回原地,原來此地是稱月眉,好慘,幸好,遇到當地居民栽植小區塊的兔尾草還是先拍再說,沒拍到大面積的韭菜花田景觀,至少補些其它物種畫面,或許下回再來拍些農民稱為雜草的物種還比較快樂點。

地圖

個人工具
廣告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