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產薯蕷屬植物之地理分佈

山羊百科,林文智老師的植物、山岳、攝影紀錄

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台灣產薯蕷屬(薯蕷科)之分類研究

廖俊奎 撰
chunkuei.liao@gmail.com

台灣產薯蕷屬植物之地理分佈

  本屬植物一般喜好生長於陽光充足的地方,如:次生林、灌叢、草原、森林邊緣、路邊、崩塌地或裸露地、林間隙地或是透光良好的森林。生育地通常為坡地或是排水通氣較好的河床地或砂質地。大薯、家山藥、刺薯蕷與大苦薯為栽培種,僅出現在農地或是農地附近;蘭嶼田薯僅分佈於蘭嶼;恆春薯蕷分佈於台灣南部為固有種,北部及東部有零星分佈;其他種類全省皆有分佈。Fig.3至Fig.14,顯示各種類於台灣各地與海拔高度的分佈,栽培種則標示過去的採集地點。

  栽培種的大薯起源於亞洲東南部,可能為緬甸,是所有栽培種中分佈最廣的種類,亞洲、非洲、美洲的熱帶及亞熱帶地區皆有栽培;家山藥原產中國大陸,韓國、日本南部也有栽培,這兩種薯蕷,在台灣有農業單位推廣栽培於花蓮、台東、桃園、台中及全台各地,為栽培面積最大的種類,不僅有農民大面積栽培,一般民眾也常在居家附近種植。刺薯蕷起源於中南半島,目前在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地仍可發現野生種,在台灣栽培面積不如前二者,台東有農民栽培,其他地區則為零星栽培。大苦薯,分佈在亞洲西南地區,印度、馬來西亞等地有栽培作為食用或藥用,在台灣的採集記錄皆為早期的村落附近,野外並無分佈。

大青薯模式標本採於香港,分佈於中國大陸南方,在台灣全島山地、山溝、河谷、林緣、林道兩旁常可發現,於台灣本島廣泛分佈,採集地點多集中於西部,東部的採集記錄較少。海拔分佈從平地至2000公尺山區。

獨黃分佈於亞洲、非洲、美洲熱帶地區,台灣本島、蘭嶼、綠島都有分佈,常見於平地至海拔1000公尺左右的山坡、溪谷、森林內與邊緣、次生林或道路兩旁,由於獨黃可供藥用,俗稱黃藥子,經過處理也可食用,所以都市、鄉村皆可發現種植於花壇、菜園、圍籬邊或是盆栽種植,為台灣野外及鄉間最常見的種類。

裡白葉薯榔模式標本採於越南南部,但根據R. Knuth記錄模式標本採於香港。分佈於中國大陸、中南半島、菲律賓、台灣、琉球等。台灣本島、蘭嶼、綠島皆有廣泛分佈。野外可於山坡地、溪谷、山溝、灌木林、次生林內或森林隙地、林道兩旁發現,通常成大片的群落生長。本種喜好於陽光充足、排水良好的坡地生長,相當耐貧瘠與日照,於稜線上、崩坍地或裸露地常可發現。海拔分佈從平地至2000公尺山區皆可發現,早期民眾取其地下部作為染料,常採集到市場中販賣,透過運輸傳播,分佈地區應有人為干擾。

華南薯蕷分佈於中國大陸西南地區、印度、緬甸、菲律賓及台灣。在台灣全島、蘭嶼及綠島皆廣泛分佈。生育地為森林邊緣、道路兩旁、溪谷地、河床地或次生林等稍有遮蔭但陽光充足的生育環境,在裸露常生長不佳、葉片偏黃。可於樹冠內或稍透光的森林內生長良好,但葉片通常較大而薄。海拔分佈從平地至2300公尺山區皆可發現。 蘭嶼田薯模式標本採於菲律賓巴丹島,台灣地區僅於分佈於蘭嶼。常見於蘭嶼全島低地至山區的溪谷兩側、山溝中,稜線上亦可發現。植株幼期通常小葉三枚,莖細弱,可於密林內、山溝中生長,大型植株通常攀援樹幹穿出樹冠層外,才大量發生枝葉,林下的莖部常葉片稀少。

恆春薯蕷,模式標本採於台灣西南部,為台灣特有種。主要分佈於台灣南部,東部與中北部亦有零星分佈。一般生長於季風林內、次生林下、灌叢中,或是溪谷、山溝、道路兩旁等陽光充足、排水良好的坡地。密林內極少發現。海拔分佈從平地至1000公尺左右山區。

台灣薯蕷模式標本採於基隆,過去於高雄、恆春及台東亦有少量採集記錄,通常為陽光充足的道路旁、山坡地或林緣,主要為平地至200公尺山區。

日本薯蕷模式標本採於日本,中國大陸、琉球、日本、韓國及台灣皆有廣泛分佈。因植株幼時草質柔軟,生育地通常陽光充足但稍有遮蔭,一般常見於全島山谷、溪溝、河床地、路旁、林緣或次生林內,土壤較為濕潤的地區。海拔分佈從平地至2300公尺左右皆有分佈。

個人工具
廣告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