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縣 仁愛鄉能高越嶺道健行 2020/07/28、29

山羊百科,林文智老師的植物、山岳、攝影紀錄

Revision as of 21:30 2020年十月13日; Xo.alpes (討論 | 貢獻)
(差異) 更早版本 | 查看当前版本 | 更新版本 (差異)
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南投縣仁愛鄉能高保線道

  此行原本攀登奇萊南峰能高北峰,只是天氣相當不穩定,第一天近午抵雲海保線所就降雨,只能先紮營再說,隔天再進天池山莊。

  目前步道的花況還算不差,慢慢逛,再補些開花株畫面,最近網站決定補足物種的文獻資料,台灣周邊地區的許多文獻已經數位化,先前還抓不準運用的方式,僅透過網路都可以找到相關論述存檔,目前是將網址連結點都置於討論區,方便日後檢視比對查閱,只是突然搞出海量的資料,需要時間慢慢消化。

  今年的莢蒾屬花況相當不錯,登山口往雲海保線所的開花株相當多,著生珊瑚樹的學名有點混亂,困惑很久,近日比對周邊學名資料庫才看出端倪,plantlist採用的Viburnum odoratissimum var. arboricola (Hayata) Yamam.是Yamamoto氏於1936年提出的修正,將Viburnum arboricolum Hayata改為珊瑚樹變種;而台灣植物誌第一版併入珊瑚樹,第二版視為有效學名採Viburnum arboricolum Hayata,未列同物異名表。中國植物誌中文版併入日本珊瑚树,英文版才改為有效學名,目前有效學名的論述是珊瑚樹計2個變種,至於早田氏於1914年發表的Viburnum arboricolum Hayata,被Yamamoto氏改為Viburnum arboricola Hayata,學名資料庫顯示兩者名稱源自相同文獻,應該是依循命名法規修正,因為Yamamoto氏發表於熱帶農學會誌,出版品未見網路版本,無法看到細節,只是如今就變成Viburnum arboricola Hayata、Viburnum arboricolum Hayata與球果莢蒾的各自表述,可能需要重新檢視提出更多的證據支持論述,著生珊瑚樹開花株易辨識,花軸密被黃色星狀毛;同時,比對兩者手繪圖是可以區分差異,但是野外的著生珊瑚樹開花株,花絲卻相當長,異於原始手繪圖,相當困惑;早田氏的Viburnum arboricolum Hayata手繪圖近似於中國植物誌的日本珊瑚树論述,三者可能需要查閱更多的標本與運用分子技術交叉比對;至於王氏等人2014年發表的論述,暫且觀望一陣再說。日本珊瑚树辨識難度比較高,沖繩縣族群最多,尚未見到開花株,而當地日文名混搭,根據資料顯示日本珊瑚樹,都是人為引種栽植,一堆植株畫面暫置於Viburnum odoratissimum Ker-Gawl.,日後再說。

  小白頭翁屬中海拔山區常見的物種,學名有點混亂,性狀特徵論述困擾許久,比對各版本的文獻與周邊地區的論述,手繪圖版本如同中國植物誌描述的Anemone vitifolia為單葉3-5裂,Ziman氏於2008年改為單葉3-7裂,但是台灣卻是3出複葉,目前plantlist學名資料庫採認Anemone vitifolia var. matsudae Yamam.為有效學名,而田村氏於1956主張採用Anemone matsudae (Yamam.) Tamura,視為獨立物種,可能論述不完整,被視為未確定物種,目前僅日本學名網站採用,日後可能要看看其它地區的開花株,只是解決此問題需要更多證據支持,日後再說,沒人跳坑就擺著吧。

  白珠樹的狀況有點混亂,台灣植物誌第一版是採用Sleumer氏1957年提出的論述,但未納入Gaultheria leucocarpa S. Vidal var. psilocarpa (H.F.Copel.) Sleumer,其內文標示兩組採集標本,目前未找到台灣的相關論述。台灣植物誌第二版改採用Gaultheria cumingiana Vidal;Fang氏於1999年論述上述物種算是誤判,改為Gaultheria leucocarpa S. Vidal var. yunnanensis (Franch.) T.Z.Hsu & R.C.Fang,目前Plantlist學名網站採納其論述,日本學名網站也是跟進,若是論述是共識,台灣應該出現兩組變種,搏太大,觀望一陣再說,因為兩者主要差異是在花朵細部構造,目前網站畫面都沒有補足,且Gaultheria leucocarpa Blume變種數量太多,搞懂與補足畫面再說。

  Fang氏於1999年將泰國Gaultheria discolor改為Gaultheria longibracteolata R. C. Fang,Gaultheria discolor出自印度,當地的開花株與初版文獻手繪圖的花器構造真的是不太一樣,泰國當地的論述有點看不太懂,只能先擱著,觀望一陣再說,至於印度已改到Diplycosia discolor

  台灣筷子芥齒葉筷子芥外觀近似,目前各學名資料庫都是主張合併,說真的兩者的植株被毛與葉片基部略差異,還真不易區分,根據台灣文獻的檢索表,前者一年生草本,葉基抱莖,後者多年生草本,耳狀抱莖,先前拍攝畫面可能都有混搭,目前先釐清畫面準確度,其它再說;同時玉山筷子芥葉芽筷子芥改到Arabidopsis實在有點不太懂,觀望一陣再說。

  目前唐松草屬纈草屬的原始文獻大概都找到,周邊地區的論述有點不太一樣,需要花點時間搞懂。



個人工具
廣告贊助